英國戲劇傢、詩人。生於1564年2月6日。父親是坎特伯雷的鞋匠。他靠獎學金在當地學校和劍橋大學求學,1584年獲學士學位。1587年本應得碩士學位,大學當局懷疑他要到法國蘭斯參加天主教反對英國女王的陰謀,拒絕授予。女王的樞密院破例進行幹預,證明他是為女王服務,終於獲得碩士學位。文學史傢推斷他曾受政府之雇完成一項秘密的政治使命。

  在倫敦期間,他和探險傢、政治活動傢羅利、劇作傢查普曼、數學傢哈裏奧特等懷疑宗教的人結成團體,人人稱“黑夜派”和無神論者。他被人告密,一度入獄。1593年5月30日在倫敦附近酒店和兩個人口角,被刺死,有人推測那兩個人可能是政府的特務。

  早在劍橋時期,馬洛就開始寫戲,6、7年間共寫瞭7 部劇本,開始瞭一篇長篇敘事詩,寫瞭少量抒情短詩,翻譯瞭奧維德的《愛情詩》3卷、盧卡努斯的史詩《法爾薩利亞》第一卷。

  在他的劇作中,《迦太基女王狄多》是根據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紀》第1、2、4卷的故事,與劇作傢納什合作,可能在劍橋寫成。除主要人物埃涅阿斯和狄多的愛情悲劇外,他發展瞭求婚者雅爾巴斯的形象。劇中有些段落在以後的劇作中(《浮士德》)大加發展;有些手法如張冠李戴、心理恍惚、祈禱場面,顯然對莎士比亞的劇作產生瞭影響。

  可能也在劍橋時期,他還創作瞭《帖木兒》上篇(1587),次年又寫瞭下篇。這兩部戲歌頌的是“人間的王冠”。主人公是14世紀蒙古可汗帖木兒,被寫成一個西徐亞(黑海以北)的遊牧人,憑強烈的意志和蓋世的武功征服瞭波斯王,取而代之。繼而他又征服瞭土耳其皇帝和西亞一帶許多君主,贏得瞭埃及蘇丹的女兒齊諾克拉蒂的愛情。下篇繼續寫帖木兒征服亞歐一系列信奉基督教和回教的君主,以愛後齊諾克拉蒂之死和帖木兒本人之死結束。

  這兩部戲在形式上是中古悲劇,寫英雄從卑微的地位上升到勝利的高峰最後衰落死亡的過程。它的主題則是歌頌征服世界的雄心。帖木兒把所征服的帝王裝在囚籠裡,隨軍出發,百般虐待侮辱;又讓被征服的帝王輪番拉他坐的車乘,表現得十分殘酷,被稱為“上帝的鞭子”。作品的哲學基礎是柏拉圖的理念高於現實的思想,也反映瞭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追求無限權力的要求。作品的無韻詩體雄健有力,瓊森稱許它是“雄偉的詩行”。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可能在1588年上演過。它是根據新譯成英文的德國民間故事書改寫的。劇本敘述浮士德不滿足於既有的中世紀知識,為瞭求得魔術,把靈魂賣給魔鬼,供他驅使24年,到期他的靈魂被魔鬼劫往地獄。此劇最早的版本不分幕,大致由3個部分組成:第1部分寫浮士德與魔鬼訂約 ,最後部分寫浮士德之死,中間部分以一系列插曲形式寫24年的探索新知識的經歷,有人認為出自納什的手筆。作者肯定知識是最偉大的力量,有瞭知識就可以征服自然,實現社會理想。但是在中古宗教蒙昧主義力量強大的歷史條件下,作為人文主義代表的浮士德最終仍屈服於舊勢力,造成悲劇。

  《馬耳他島的猶太人》約在1592年左右上演過,僅存1633年的版本。據考證,此劇是根據當時關於君士坦丁堡一個猶太人的傳聞和土耳其人進軍馬耳他島的事跡寫成。這出戲寫土耳其蘇丹要馬耳他納貢,馬耳他總督決定由島國中的猶太人負擔。富有的猶太人巴拉巴斯拒絕捐獻,他的財產房屋被充公。他為瞭報復,設計殺害瞭一批人,包括自己的女兒和她的情人,又勾結土耳其占領者,使自己成為總督,然後設計陷害土耳其的首領,自己卻墮入預設的沸鑊中喪命。

  作品的中心人物是那個一意追求無限財富的猶太人。根據劇中人瑪基維裡的開幕詞、戲劇的結尾以及人物的刻劃,看出作者對文藝復興時期的金錢崇拜是抱批判態度的。但作者又認為前後一致的猶太人還是勝過隨風倒的基督徒。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明顯地受到此劇的影響。

  《愛德華二世》於1593年上演,是一出歷史劇,寫14世紀初英國愛德華二世登位後,聽信寵臣迦維斯頓,引起諸侯叛亂;迦維斯頓被處死後,國王又寵信斯本塞,與王後疏遠,引起後黨叛亂,最後遜位,並遭殺害。這出戲反對像莎士比亞筆下的理查二世那樣的柔弱任性的君主寵信佞人,導致封建內訌和自己的悲慘下場。此劇一掃前此冗長的臺詞,對話精練,情節緊湊,說明作者的藝術技巧已漸成熟。

  《巴黎的大屠殺》是一部未完成的劇本,隻寫瞭3幕,以法國16世紀70年代迫害新教徒的聖巴托羅繆節日大屠殺為背景,寫信奉新教的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和天主教勢力的代表吉茲公爵之間的鬥爭,並暗示法王和英女王的同盟關系。這部作品有強烈的反天主教傾向和現實政治意義。

  馬洛的敘事詩《希羅與利安德》也未寫完。全詩共6章,馬洛隻完成兩章,其餘4章由查普曼續成。詩用雙韻體,根據後期希臘傳說,寫愛神的女祭司希羅住在赫勒斯滂(今達達尼爾)海峽歐洲一側,與對岸青年利安德相愛的故事。利安德經常在夜間由希羅的燈光指引泅水過海和她相會,一夜燈光被大風吹滅,利安德泅水淹死,次日希羅發現後也投海殉情。這首詩歌頌瞭年輕人純潔的愛情。

  此外,馬洛的抒情短詩《熱情的牧羊人致情人詩》也很著名,它歌頌理想的愛情,有人(據傳是羅利)寫瞭《答牧羊人》一詩,諷刺這種理想化的愛情,指出它在生活中是不能實現的。

  馬洛對英國戲劇發展的貢獻在於革新瞭中世紀戲劇,在舞臺上創造瞭巨人性格,反映瞭時代精神,富於時代氣息。他的作品熱情奔放,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戲劇結構松散,但能打破悲喜劇的界限。無韻詩體經他錘煉,表達能力大大提高。他不僅為莎士比亞創作鋪平道路,他的作品本身也是英國文學中的奇葩。

  

參考書目

 Harry Levin,The Overreacher, Cambridge,Mass.,1952.

 J.B.Steane,Marlowe,A Critical Study,Cambridge,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