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詩人。“修辭派”宮廷詩人讓·馬羅的兒子。自幼熟讀古代希臘羅馬文學和法國中世紀文學名著。1515年摹仿《玫瑰傳奇》寫成獻給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長詩《愛神庫比德的神廟》。後逐漸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1526年,因在四旬齋期食肉犯禁被捕入獄,寫成著名的《致理昂·雅梅的詩簡》和諷刺詩《地獄》,前者以獅子庇護老鼠的比喻,呼籲好友雅梅營救他;後者把夏特萊監獄比作地獄,把法官比作冥王,對黑暗的司法界加以抨擊。翌年出獄,襲父職,任弗朗索瓦一世的侍從。此後他主主要寫短詩。1527年,他校訂的《玫瑰傳奇》出版。1532年,詩集《克萊芒的青少年時代》問世。1533年,整理出版瞭維永的詩集。1534年,巴黎的新教徒騷動,他受牽連,逃往意大利,1536年獲赦回國。1539年,譯基督教經典《贊美歌》30首,由於譯文被新教徒采用,他再次獲罪,流亡瑞士。最後客死於意大利。

  馬羅作為宮廷詩人所寫的應景之作,格調平庸。其詩歌成就除《愛神庫比德的神廟》、《地獄》等長詩外,主要在於大量用十音節詩句寫成的各種形式的短詩:詩簡、哀歌、短歌、即興詩、諷刺詩等。其中以諷刺詩針砭時弊,特別是指責教會的反動、貪婪和腐化,最富有社會意義和生活氣息。他的詩歌簡潔明晰,剪裁有致,具有幽默感和民歌節奏,而且保持瞭法蘭西詩歌語言的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