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區內古典園林的通稱,包括私傢宅園、庭院和寺廟園林。蘇州地區山明水秀,氣候濕潤,經濟富庶,文化發達,營造園林的自然和人文條件很好。早在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夫差就曾建長樂宮、姑蘇臺、海靈館、館娃閣等,都是富麗的宮苑。其後,如西晉的顧辟疆園,東晉的虎丘別業,五代吳越國的廣陵王金穀園,北宋的五畝園、滄浪亭、樂圃、綠水園,南宋的萬卷堂,元的獅子林等,均很有名。明清以來,凡蘇州官吏富商,以至一般士民,幾乎無不造園。

 現存蘇州園林中保存較完整的有70多處。其中明代創建的有拙政園、惠蔭園、環秀山莊和留園,但也經過清代擴建、改建和重建。除西園、寒山寺和虎丘為寺廟園林外,絕大多數是附於住宅旁的人工山水園林,規模大的可至一二萬至四五萬平方米,小的隻有幾千平方米。不論面積大小,每座園林幾乎都包括瞭當時所有可能使用的造園手段。正如清代沈德潛《復園記》所說:“因阜壘山,因窪疏池。集賓有堂,眺望有樓有閣,讀書有齋,燕寢有館有房。循行往還,登降上下,有廊、榭、亭、臺、䓛、伾、邨、柴之屬。”它們的格局大都以山、水、泉、石為骨骼,以花、木、草、樹為烘托,以亭、榭、樓、廊為連綴。這些自然的、人工的要素由於比重的大小,品類的差別,組合的疏密,式樣的異同,便形成瞭不同的基本風格。例如,網師園水面占全園的3/5,沿池佈置山石建築,便構成瞭以水面為重心的水景園;滄浪亭入門迎面山石占據前院的4/5,便構成瞭以山石為主的山景園;獅子林、環秀山莊山水並重,便構成瞭山水園。同時受園主或造園者審美理想的影響,所用的手法不同,又形成瞭一些特有的格調。如拙政園和網師園山石自然古拙,花木扶疏蒼秀,建築簡潔得體,水面寬展清弘,有著淡泊寧靜的格調;滄浪亭門外一帶流水,間以釣臺、廊堤、駁岸,門內幾轉丘壑,間以古木、叢竹、藤蘿,有著蒼古幽邃的格調。

留園、曲谿樓

網師園一角

  私傢宅園多數規模很小,四周高墻環繞,因此必須充分利用路徑,山石、建築組成曲折變化的眾多空間,彼此分隔又相互滲透,以求取得小中見大的效果。其中,空間尺度的對比和多角度、多層次的畫面成景是最主要的手法。欲透先堵,欲擴先收,欲揚先抑,欲平先陡,高下曲折,斜直交錯,以求喚起觀賞者的流動感、深邃感和趣味感。

  山水宅園以外,蘇州還有更多的庭院,都是在不大的住宅天井中點綴少許山石水池,種植一些花木,使得庭院富有自然生機。至於寺廟園林,多是將私傢園林的局部手法連綴起來,從總體來看,開闊勝於幽深,自然情趣勝於人工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