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鈞

  山東快書演員。原名高金山。河南寧陵人。1993年3月3日逝於北京。幼年傢貧,7歲即隨兄流落江湖,11歲開始說唱“武老二”。14歲在南京怡和塘露天雜耍園子拜說“武老二”的藝人戚永立為師。出師後在南京一帶演出,頗負聲譽。19936年離南京北上,輾轉於蚌埠、徐州、濟寧、泰安、濰縣、青島、濟南等地賣藝。1946年後再返南京,並應邀赴上海演出。1949年上海解放後,高元鈞演出瞭《小二黑結婚》、《小大姐翻身》等新書目。1950年應聘赴天津獻藝。因演唱《生產就業》、《雙掛號》等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被評為天津市勞動模范。1950至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高元鈞多次前往朝鮮戰場進行慰問演出,歸國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事部隊文藝工作。他在朝鮮慰問演出中,所演反映戰地生活的新曲目《一車高粱米》等,深受歡迎。1958年在全國曲藝會演大會上所演唱的新曲目《偵察兵》,也受到好評。

  高元鈞在藝術上造詣精深,熟悉多種戲曲、曲藝形式,並兼演過相聲、雙簧、河南墜子等。1936年起即著手對“武老二”這種傳統說唱藝術進行改革,對書詞的內容、語言進行加工整理,刪除瞭夾雜在節目中的“葷口”,提高瞭作品思想性及藝術性;在表演上,摒棄庸俗的表情動作,吸取戲曲、舞蹈和其他說唱藝術的長處,豐富、發展瞭“武老二”的表演藝術,在藝術實踐中形成瞭形象鮮明、感情真摯、口風甜脆、形體優美、親切動人、節奏明快、誇張幽默的表演風格,被稱為山東快書的“高派”。他的代表作有傳統書目全本《武松傳》和《魯達除霸》、《趙匡胤大鬧馬傢店》、《李逵奪魚》等,新曲目有《一車高粱米》、《抓俘虜》、《偵察兵》、《智斬欒平》、《金媽媽看傢》等。1949年將“武老二”正式定名為山東快書。1952年以來,他培訓瞭人數眾多的快書演員。著有《山東快書武松傳》、《高元鈞山東快書選》、《山東快書漫談》、《我和山東快書》以及與人合作編寫的《表演山東快書的經驗》、《快書快板研究》、《山東快書藝術淺論》等。

  1956年,中國曲藝研究會以高元鈞的《武松傳》口述本為底本,參酌宋宗科、劉同武的口述本整理成《山東快書武松傳》,1957年出版。整理本在三種口述本的基礎上,參照《水滸》中有關武松章節,對口述本進行瞭修訂、增刪和補寫,共12個回目,27個書段。計《東嶽廟》4段,《景陽崗》2段,《獅子樓》4段,《十字坡》3段,《石傢莊》2段,《孟州堂》2段,《安平寨》2段,《快活林》2段,《飛雲浦》3段,《鴛鴦樓》1段,《蜈蚣嶺》1段,《白虎莊》1段。《武松傳》共8000餘行唱詞,包括英雄武松上梁山以前的故事情節。每個故事可獨立演唱,也可以接連演出。《山東快書武松傳》語言生動、潑辣、樸質,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見彩圖)

高元鈞(山東快書)

  高元鈞於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曲藝傢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