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戲曲作傢。字深甫,號瑞南道人、湖上桃花漁,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詳。曾任鴻臚寺官。沈璟《南詞韻選》錄有他的散曲,呂天成《曲品》把他的作品列入“新傳奇部”,可見他是萬曆時人,約與湯顯祖、沈璟等人同時。所作傳奇有《玉簪記》、《節孝記》2種,均存。散曲見於《南詞韻選》、《南宮詞紀》、《吳騷合編》、《詞林逸響》等書,存小令、套數各十餘篇。另有詩文集《雅尚齋詩草》、《芳芷樓詞》和雜著《遵生八箋》等。《玉簪記》是高濂的代表作,寫道姑陳妙常與書生潘必正衝破封封建禮教和道教清規的約束而結合的故事。金兀術南侵,少女陳嬌蓮與母逃難失散,入金陵女貞觀為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張於湖赴任經過,曾向妙常挑逗,但為所拒而去。女貞觀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會試落第,亦來女貞觀。陳、潘二人經過茶敘、琴挑、偷詩等一番曲折後,終於私自結合。事情不久為觀主察覺,乃逼必正赴試。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邊,雇船趕上,哭訴別情。後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歸傢團聚。故事源出《古今女史》,宋元平話和明人雜劇《張於湖誤宿女貞觀》都敷演其事。《玉簪記》繼承瞭這些作品的成就而加以發展,在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方面都有所豐富提高,突出瞭陳、潘愛情婚姻這一線索。作者把陳妙常對愛情既熱烈追求又害羞畏怯的復雜心理,和由此產生的矛盾行動,描寫得細致生動。陳、潘的戀愛過程充滿瞭喜劇色彩。《弦裡傳情》出,寫兩人通過琴音互傳心曲,妙常因潘生說破自己“衾枕誰溫”的隱情而佯作發怒,等到潘生被打發走瞭以後,她卻又思念不已;《詞姤私情》出,寫妙常不知自己抒發思凡心事的詞篇已為潘生所竊,還一本正經地拒絕潘生的愛情要求,等到發現證據已被對方拿住時,方才相就。這都寫得很有風趣。《秋江哭別》出,寫這對被迫分離的年輕戀人在千裡秋江一葉舟的背景中,由焦急的追趕到痛苦的敘別,情景交融,富於詩意。這幾出戲成就較高,後來各劇種的《琴挑》、《偷詩》、《秋江》等折子戲均出於此。劇本在人物描寫和某些情節的處理上受瞭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的影響,但沒有給人以雷同的感覺。全劇語言比較樸素清雅,有些地方寫得相當優美。不過,有關潘、陳二人早經父母指腹為婚的描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瞭主題的戰鬥性,結構也有枝蔓。

明繼志齋刻本《玉簪記》插圖

  《節孝記》包括兩個短劇。上卷為《賦歸記》,雜取陶潛從彭澤令賦歸、拒絕朝廷征聘、入匡廬與慧遠共結蓮社諸事,寫其清高拔俗的節操。下卷為《陳情記》,寫李密夫婦侍奉祖母的孝道。這兩部短劇反映瞭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情趣,藝術上也比較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