А.С.綏拉菲莫維奇

  蘇聯俄羅斯作傢。原姓波波夫,1863年1月7日生於頓河州下庫爾莫雅爾斯克鎮一哥薩克軍人傢庭。在彼得堡大學數理系學習時,曾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887年同列寧的哥哥相識,因起草反對沙皇的宣言被開除學籍,並遭逮捕捕和流放。1890年刑滿獲釋,在頓河地區從事新聞工作。1902年遷居莫斯科,同年與高爾基相識,並建立瞭深厚的友誼。

  綏拉菲莫維奇在流放期間開始文學創作活動,1901年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出版。早期作品如短篇小說《在冰塊上》、《扳道工》和《冰雪荒漠》等,用簡樸生動的語言,反映北方勞苦大眾的生活,題材新穎,引起文壇註意。1902年,在莫斯科參加“星期三”文學社,不久成瞭高爾基主持的“知識”叢刊的經常撰稿人。1905年革命時,寫瞭《送葬曲》、《街上的屍體》、《炸彈》等許多特寫和短篇小說,及時反映瞭革命工人的英勇鬥爭和普通勞動者的覺醒,控訴沙皇政府對人民群眾的血腥鎮壓。在革命失敗後的反動年代裡,他創作瞭長篇小說《草原上的城市》(1912)和中篇小說《耗子王國》(1912)等。前者描寫偏僻荒原上一個城市的誕生和發展,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革命前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的過程,提示資產階級的貪婪、殘暴及其滅亡的必然性,批判一部分知識分子的背叛和墮落,同時表現瞭工人階級隊伍的成長和壯大。後者以20世紀初俄國外省城市生活為背景,描繪瞭被壓迫者的淒慘境遇、小市民的狹隘自私和沙皇警察統治的兇惡,同時指出“生活的火光”就在前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任《俄國公使報》記者,對帝國主義國傢的沙文主義狂熱以及它們對人民的大屠殺進行猛烈抨擊。

《鐵流》插圖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綏拉菲莫維奇堅定地站到無產階級一邊。1918年加入共產黨。國內戰爭期間,一直擔任《真理報》和《消息報》記者,通過實地采訪,寫瞭大量的通訊、特寫和短篇小說,歌頌工農紅軍的英雄主義,揭露反革命白軍的兇惡殘暴。1920年他的兒子在前線遭白軍殺害,列寧曾寫信慰問。

  20和30年代,綏拉菲莫維奇曾先後主持莫斯科市蘇維埃的宣傳鼓動部和蘇聯人民教育部的文學處,領導過《創作》和《十月》等大型文學雜志的編輯工作。在創作方面,先後發表長篇小說《鐵流》(1924)、《集體農莊的土地》(1933~1938)以及短篇小說《加爾卡》(1928)等。其中《鐵流》描寫國內戰爭時期一支散亂的舊哥薩克部隊突破敵人重圍,歷盡艱險,終於找到紅軍主力。這部長篇以浪漫主義筆觸和詩一般的語言,表現瞭佈爾什維克黨領導下一個鐵一般堅強的革命集體的形成過程,被公認為早期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優秀作品之一。1943年他獲得斯大林獎金。

  綏拉菲莫維奇於1949年1月19日在莫斯科逝世。他是中國讀者最喜愛的蘇聯作傢之一。他的名著《鐵流》早在1931年就由曹靖華譯成中文出版,魯迅在譯本的序言中曾稱贊它是“鮮艷的鐵一般的鮮花”。

《鐵流》插圖

《鐵流》中譯本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