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後,由梅蘭芳首創演出的一種旦腳穿古裝並以歌舞為主的京劇新劇碼。1915年,梅蘭芳在戲曲改良思潮影響下,為中秋節演出應節新戲,由齊如山與李釋勘合作,編寫瞭一出神話故事京劇《嫦娥奔月》。梅蘭芳飾劇中嫦娥,在人物造型上,參照國畫中的古裝仕女圖像,對傳統旦腳的扮相,主要是頭面與服飾,進行瞭改革,並配以簡單的佈景與燈光。戲中嫦娥有一套歌舞表演──花鐮舞,使當時的觀眾耳目一新。不久,梅蘭芳及其合作者,又依據小說《紅樓夢》中的有關章節,先後編演瞭《黛玉葬花》與《《千金一笑》。梅蘭芳飾林黛玉和晴雯,均以歌舞並重為特色,其演出效果,甚至比他同時上演的京劇、昆曲傳統劇目和時裝新戲,都受歡迎,遂有古裝新戲之稱。此後,梅蘭芳在他陸續編演的新戲如《天女散花》、《洛神》、《廉錦楓》以至《霸王別姬》等劇中,更進一步發展瞭古裝新戲在藝術革新方面的特色。同時,其他一些旦行著名演員如馮子和、歐陽予倩等,也進行過類似的革新實踐。他們對京劇藝術的發展,特別是對旦腳行當藝術的表現力起瞭豐富和提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