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指以鼓、板擊節說唱的曲藝形式。鼓詞的名稱,起於明代。今存明代鼓詞作品有《大明興隆傳》、《亂柴溝》等,演唱情況則缺乏記載。清代初年以後,鼓詞演唱相當興盛。北方鼓詞主要流行於河北、河南、山東、遼寧以及北京、天津等地。南方主要有江蘇的揚州鼓詞、浙江的溫州鼓詞等。

  北方鼓詞有兩種演唱方式:一種是藝人自擊鼓板,無樂器伴奏,主要流行在農村,以說唱中篇鼓書為主,也有一些短段兒書;曲詞採取上下句反復的詩贊體,曲調比較樸拙。另一種是藝藝人自彈三弦說唱的,稱為“三弦書”或“弦子書”,農村和城市都有流傳。曲詞有詩贊體和樂曲體兩種。清康熙年間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有詠“鼓兒詞”一首,註釋說:“瞽者唱稗史,以三弦彈曲,名‘八板’以按之。”這種以〔老八板〕樂曲演唱的鼓詞,一直到乾隆年間還在流行。據《霓裳續譜》中《留神聽》一曲描寫盲藝人在街頭演唱的鼓詞,除弦子外,還有琵琶、箏、拉琴伴奏。嘉慶以後,又有以〔太平年〕樂曲演唱的鼓詞,今存有木刻本《白寶柱借當》、《李方巧得妻》、《繡鞋記》等多種。另外,子弟書在傳入民間由盲藝人演唱時,也稱為弦子書。這些多半是中篇和短篇曲詞,內容以民間傳說和戲曲故事的題材為多。詩贊體的鼓詞,內容以長篇講史的題材為多,今存有大量的刻本、抄本、石印本,如《梅花三國》、《西唐傳》、《北唐傳》、《楊傢將》、《呼傢將》等,數量極多。鴉片戰爭以後,農村中以鼓板擊節而唱的藝人和弦子書藝人逐漸拼檔演出,形成近代藝人自擊鼓板並有三弦伴奏的大鼓書;後來又經過河北的馬三峰、山東的何老鳳等人在唱腔上加工提高,逐漸形成瞭西河大鼓、山東大鼓等品種繁多的大鼓書。

清代楊柳青木版年畫(演唱鼓詞《取長沙》)

  南方鼓詞,另有源流。清初至乾隆年間,有起源於道情的揚州鼓詞流傳,但不甚盛行。據清李鬥《揚州畫舫錄》記載:“大鼓書始於漁鼓簡板說孫猴子,佐以單皮鼓檀板,謂之段兒書;後增弦子,謂之靠山調。此技周善文一人而已。”揚州鼓詞後來已不傳。浙江的溫州鼓詞,相傳始於明代,源於祀神時演唱的“唱太平”、“靈經”、“娘娘詞”,曲調由古代的詞曲和當地的民間小調發展而成。浙江還有麗水鼓詞、永康鼓詞,都以當地民間曲調演唱,至今仍在流行。

  在近人著述中,有鼓詞源於唐代變文,或源於元、明兩代詞話的說法。由於古代對說唱藝術的稱謂,多是一種通稱,所以,歷代說唱藝術的傳承、流變關系很難詳細考察。鼓詞也是若幹體制相近的曲藝形式的通稱,即如所用的鼓就有扁鼓、戰鼓、單皮鼓、小鼓多種,曲調源流也因地而異。直到現代,才形成源於鼓詞的品種繁多的鼓書類曲種,並各有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