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諾裏斯

  美國作傢。生於芝加哥一個富裕的商人傢庭,少年時代曾在歐洲學習藝術。回國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畢業後以記者為業。他長期生活在美國西部,自稱加利福尼亞州人。

  他開始創作時,傾向浪漫主義,,如描寫海上傳奇的《“萊蒂夫人號”上的莫蘭》(1898)。後來的小說受到左拉自然主義創作方法的影響,如《麥克提格》(1899)和《凡陀弗與獸性》(寫於《麥克提格》同時,1914年發表)。《麥克提格》前半部真實地描寫瞭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情景,後半部把主人公麥克提格──一個牙科醫生的悲劇歸咎為生理上的缺陷,作者描述他“善良的結構背後有一條遺傳性的邪惡暗流”。《凡陀弗與獸性》在分析畫傢凡陀弗的墮落時,突出他的“動物本性”,把他的道德敗壞歸之於生理上的原因。

  諾裡斯在西部采訪新聞時,瞭解到代表壟斷資本利益的鐵路托拉斯與農場主之間的矛盾,他以此為題材,創作瞭“小麥史詩”三部曲。其中以《章魚》(1901)寫得最好,是他的代表作。《章魚》描寫西部聖華基恩河流域農場主臺力克聯合其他農場主要求鐵路公司履行諾言,恢復原訂的土地價格,反對提高糧食運價,遭到拒絕。農場主上訴法院,也未取勝。他們想在“鐵路專員委員會”中塞進自己的人,即臺力克的兒子,但他被鐵路公司收買,計劃歸於失敗。後鐵路公司動用武裝沒收沿線的土地,農場主自衛還擊,被打得傢破人亡,佃戶的下場則更為悲慘。諾裡斯認為小麥代表“善”,鐵路代表“惡”,而“善”必將戰勝“惡”,所以小說的結局是鐵路公司經理貝爾曼“淹死”在小麥堆裡。

  《章魚》雖然有其缺陷,但基本上是一部現實主義的作品,它控訴瞭壟斷資本的壓迫與剝削。它把鐵路比作章魚,無數條腕足侵入各個角落。小說還揭露瞭鐵路資本是財閥與政府相勾結的產物。小說廣泛描寫瞭美國農村怎樣在壟斷資本的壓榨下破產,是20世紀美國作傢厄斯金·考德威爾、約翰·斯坦貝克等描寫個體農民破產的作品的先聲。

  “小麥史詩”第二部《陷阱》(也有“交易場”的意思,1903),描寫芝加哥交易所的小麥投機買賣。主人公哲德溫是經營小麥的商業資本傢,在交易所裡被投機商人擠垮。小說還穿插瞭哲德溫的妻子的感情生活與戀愛的故事。《陷阱》的成就不如《章魚》。作者在寫《陷阱》同時,發表瞭一個短篇《小麥交易》(1902),其中把農民破產、工人的困苦和小麥投機聯系起來描寫,反映出作者對社會問題觀察的敏銳。

  1903年,諾裡斯在一次手術後去世,“小麥史詩”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狼》未能完成。

  諾裡斯寫過一些文藝論文,收在《小說傢的責任》(1903)這本集子中,主要強調“寫真實”,“說真理”,“研究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