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詩人、學者。字遂卿,一作穗卿,號別士、碎佛。浙江杭州人。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曾官禮部主事、泗州知州,充兩江總督文案。入民國,一度退居,後曾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北平圖書館館長。早年,曾與梁啟超、譚嗣同在一起研討“新學”。又與嚴複在天津創辦《國聞報》,積極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術文化和政治思想,對戊戌變法起瞭推動作用。變法失敗後,思想消沉,在政治上靠近洋務派。民國初,曾參與發起“孔教公會”。他對佛學有精深的研究。他用進化論觀點研究中國古代史,所著著的《中國歷史教科書》,頗有影響。

  夏曾佑是“詩界革命”的倡導者之一。光緒二十二、三年(1896~1897)間,他寫過一些“挦扯新名詞以自表異”(《飲冰室詩話》)的“新詩”,雜用佛、孔、耶三教經典語和科學名詞,嘗試以舊體詩的形式表現“新學”的內容,雖然幼稚,卻是一種探索的努力。其詩今存200 餘首。早年作品表現瞭對時局艱危的哀傷與憂慮,如《浩吾襄孫餞別海上酒樓》其十四、《哭譚復生》和《出都和青來》其二等,後者說:“八百餘年王會地,垂楊無語為誰春?”此後所作大都滲透著往事如夢、前途茫然的消極情緒,反映瞭一個時代落伍者的心境,如《己亥除夕》其二、《箱根重晤任公》、《上海贈麥孺博》等。曾佑寫詩不規唐模宋,能真實地抒寫自己的思想感情。

  夏曾佑的詩,除散見於當時報刊外。有《夏別士先生詩稿》(傳抄本),原為夏氏外甥朱義康錄其遺詩所成,共100餘題、200餘首。《飲冰室詩話》引述的夏曾佑諸詩,與《詩稿》所收文字略有出入。梁啟超所舉七絕“冰期世界太清涼”,由《詩稿》得知系《雜詩》26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