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詩人、抗清將領。原名複,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或靈胥)。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父夏允彝為江南名士,與陳子龍等創立幾社。在明末主持清議,糾彈時政,同張溥等人的複社同氣相求,極得人望。夏完淳幼受父親影響,矢志忠義,崇尚名節。他聰明早熟,天資極高。5歲讀經史,7歲能作文;8歲時隨父赴北京,受到前輩文人的賞識。後隨父赴福建長樂,12歲時返鄉,拜其父之友陳子龍為師,與杜登春等有志少年組織西南得朋會,成為幾社後繼。順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南一帶帶抗清義師蜂起,他隨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約在投軍前夕,與錢秦篆結婚。清軍陷松江後,其父投水殉難。夏完淳誓志報國,順治三年春,與師陳子龍、嶽父錢栴重組義軍,上書南明魯王,魯王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太湖吳昜的軍事參謀。吳軍不久潰敗,完淳隻身流離到湘鄂一帶,後返傢。順治四年(1647)夏,在故鄉被捕,解往南京。洪承疇親自審問,他拒絕誘降,英勇就義,死時年僅17歲。

  夏完淳短暫的一生中,著有賦12篇,各體詩337首,詞41首,曲4首,文12篇。他15歲前的早期作品,受擬古主義影響,內容比較單薄。如《青樓篇》、《楊柳怨》等詩,描寫“醒來錦袖飄歌院,醉後紅牙唱酒樓”的遊冶生活,反映瞭他作為貴公子的思想局限。但在明亡之後,他投身抗清義軍,所作詩文迥然一變。表現為:①不再以擬古為主旨,而是直面人生,正視現實。如《軍中有作》、《軍宴》、《江城》、《避地》、《即事》、《翠華篇》等詩,小令《獄中草》,套數《自敘》、以及賡續其父所寫的《續幸存錄》等等,記述瞭江南亡國之變和自己抗清鬥爭的史實。敘事抒情,都有生活實感。②展示瞭高昂的抗戰激情和堅定的民族氣節。他投筆從戎之後,“風駢霜胝,提襟短衣,備人世之艱辛,極忠臣之冤酷”,以血淚寫瞭《大哀賦》,抨擊瞭明朝廷弊政,剖析瞭亡國原因,描寫瞭“竿木群興,風雲畢會;興六月之師,振九天之銳”的戰爭經歷,表達瞭“乾坤重照,日月雙懸”的復國志向,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樣的思想內涵,也見於《易水歌》、《博浪沙歌》、《南越行送人入閩》、《題曹溪草堂壁》、《霸圖》等大量詩中;而在他被捕後寫的《南冠草》中,有瞭更大的發揚。如其中《別雲間》寫道:“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寄內》:“九原應待汝,珍重腹中身”等句,都充滿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壯志豪情。③他雖備嘗艱辛,終遭失敗,但作品中流露出昂揚的樂觀精神。如《哀燕京》詩寫道:“風雲江上鐘山氣,夜看牛鬥佇中興。”《土室馀論》文中也說:“嗚呼,傢仇未報,匡功未成。齎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來世為期。萬歲千秋,不銷義魄;九天八表,永厲英魄。”充滿瞭光復故土的必勝信念。④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樸直爽朗、慷慨悲壯的創作風格,產生瞭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如他悼念老師陳子龍的詩《細林野哭》:“去歲平陵鼓聲死,與公同渡吳江水。今年夢斷九峰雲,旌旗猶映暮山紫”,“嗚呼撫膺一聲江雲開,身在羅網且莫哀。公乎公乎為我築室傍夜臺,霜寒月苦行當來”,真摯的戰鬥情誼,極為感人。正如陳均在《夏節愍全集序》中所評:“故其忠肝義膽,發為文章,無非點點碧血所化。”

  夏完淳的作品先曾編為《玉樊堂集》、《內史集》、《南冠草》、《續幸存錄》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吳省蘭合編為《夏內史集》,頗有遺漏。嘉慶十二年(1807),王昶、莊師洛編刻為較完整的《夏節愍全集》,14卷。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重加校訂,編印為《夏完淳集》,為今日較完備的通行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