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原名“外江戲”。廣東漢劇之名起自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編著的《漢劇提綱》一書,該書說:“何謂漢劇?即吾潮梅人所稱外江戲也。”遂以訛傳訛,約定俗成,至今仍沿稱“廣東漢劇”。實際上它來自皮簧合流後的徽戲,與閩西漢劇同屬以西皮二簧為主要聲腔,用中州官話演唱的劇種。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為粵東與閩、贛間的主要通道,隨著商業交通的發展和官員的調動,一些外江戲(當地人稱外地傳入的戲曲)相繼傳入。明末清初,已有不少唱弋陽腔、青陽腔、亂彈等聲腔的外省戲班,到到乾隆年間,以西皮、二簧為主要唱腔的徽班也來到潮、汕一帶。清道光時王定鎬著《鱷渚摭談》中說:“潮州外江戲或謂創自楊分司。”楊分司即楊振璘,河北宛平人,道光十年以惠潮嘉道兼署潮州鹽運同知,曾帶戲班入粵東。清咸豐十年(1860)在潮州上水門建立起外江梨園公所,足見這時“外江戲”已相當盛行。到1911年,班社多達30餘個。在粵東,外江戲開始以舊潮州府屬的洪陽(今普寧縣)、潮陽為基地,後因語言與當地方言差別太大,觀眾日少,活動中心便逐漸轉移到通行客傢話的梅縣地區,流行於廣東東部的梅縣、汕頭、惠陽一帶,以及閩西、臺灣等地。廣東漢劇在東南亞一帶頗有影響,早在清光緒初年,就有榮天彩班到泰國演出;1910年,老三多班又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流動演出達3年之久。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非洲的毛裡求斯等華僑聚居地,還有業餘演唱組織。如成立於1928年的新加坡客屬總會國樂部錄制唱片甚多,至今還有活動。

《百裡奚認妻》劇照(黃粦傳飾百裡奚,黃桂珠飾杜氏)

  廣東漢劇主要聲腔為西皮、二簧,另有若幹曲牌和雜調。它不但在唱腔曲調上更為接近徽戲,而且在伴奏樂器方面,如頭弦(又稱“吊規子”)、號頭(又稱“吊喇子”)、大蘇鑼,都與老徽戲的徽胡、先鋒號、蘇鑼相同。腳色行當分生、旦、醜、公、婆、烏凈、紅凈7大行。過去的名演員有烏凈阿達,紅凈隆玉、藍耀,老生黃春元,女老生金九,小生賴宣等人,近年有老生黃粦傳,青衣黃桂珠、梁素珍,花旦黃芹,小生曾謀等。過去的著名班社有老福順、老三多、榮天彩、新天彩,合稱四大班。1959年成立瞭廣東漢劇院。代表劇目有經過整理的傳統戲《百裡奚認妻》、《齊王求將》、《紅書寶劍》、《林昭德》、《三打王英》、《打洞結拜》;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廣東案》、《揭陽案》、《武平案》以及創作的現代戲《轉唐山》、《貨郎計》、《一袋麥種》等。其中《齊王求將》、《一袋麥種》已拍攝成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