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曲種。流行於湖南湘江、資水流域的長沙、益陽、湘潭、株洲、瀏陽等地。長沙彈詞源於道情,用方言說唱,也有稱長沙彈詞為道情的。清楊恩壽著《坦園文錄》記載長沙道情藝人張跛於同治年間演唱情形時說:“以鼓板唱道情”,“惟肖惟妙”。後來有瞭一人彈月琴,一人以漁鼓簡板和小鈸擊節,二人對唱的“漁鼓道情”。藝人在秋收之後串村說唱,平時在城鎮街頭賣唱。20年代中期,長沙藝人周壽雲、舒三和等進入茶館茶社“坐棚”說書。50年代以後定名為“長沙彈詞”。

  長沙彈詞有說有唱,韻散結合。說白又有散白、韻白兩種。也有一唱到底的短篇唱段。它的唱腔早期比較簡單,以板式變化體為主,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吸收一些民間小調和戲曲唱腔,成為板式變化體與曲牌聯套體相結合的曲調形式。有“八板九腔”和“九板十三腔”之說。長沙彈詞傳統節目中的短段叫作“小本”,有《林英自嘆》、《湘子仕圖》、《寶釧記》等。長篇書有《月唐傳》、《七國志》、《楊傢將》、《水滸》、《西遊記》、《慈雲走國》等。新編曲目有短篇《賀慶蓮》、《三塊假光洋》、《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東郭救狼》、《智闖鄱陽》和長篇《郭亮》等。(見彩圖)

零零落(桂林市曲藝團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