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至隋的文的總集。輯校者清代嚴可均(1762~1843),字景文,號鐵橋,浙江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嘉慶間舉人。著有《說文校議》、《說文聲類》、《鐵橋漫稿》等。此書共746卷,收作者3400多人。據嚴氏在《總敘》中說,嘉慶十三年(1808)開“全唐文館”,他沒有參與編纂,因而就在這一年的秋天,獨立草創,編纂此書。這一工作從開始到定稿,歷時27年。

  輯校者態度嚴肅,用力至勤,舉凡別集、總集、史書、類書乃至小說、金石拓片,,莫不盡可能廣搜博采,鉤隱抉微。即使是片語單辭,也力求不遺漏。此書的問世,使研究者能在一部書中看到唐以前所有存世的單篇文章和子書佚文。

  此書的收錄范圍與《全唐文》大體相同,即以“文”為標準。全書以朝代先後為序,同一朝代之中,又依據作傢的身份,按帝後、貴族、百官、士庶、婦女、釋道、闕名等次序排列。每一作傢都有小傳,其作品則按文體分類編次,每篇下均註明出處。從不止一處輯錄的同一篇文章,凡原出處所錄不全,都加以合並拼接。這種編纂的體例固然有不足之處,但總的來說,使用比較方便,也便於查檢出處。

  近人陳垣的《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今人錢鐘書的《管錐編》等著作,都指出此書的不少問題,大致有:①疏於考辨,所收文章有的屬於偽作,有的則張冠李戴;②有遺漏也有重出;③殘篇拼接有誤或者不當;④誤讀原書而致誤收,等等。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在校輯者去世後,清光緒年間始刊刻行世。中華書局曾據原書重加斷句縮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