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表演術語。蹅與踩同義,指表現騎馬的舞蹈動作。源於民間歌舞《竹馬》,表演者須身系竹馬形,故名。或作“騎竹馬”。如《元刊雜劇三十種》載《蕭何月下追韓信》中:“蕭何蹅竹馬兒上瞭”;《承明殿霍光鬼諫》中:“正末騎竹馬上”。又作“跚馬兒”、“躧馬兒”,含義皆同。如《尉遲恭單鞭奪槊》第3折:“單雄信跚馬引卒子上”(《元曲選》);《虎牢關三戰呂佈》第1折:“袁紹同曹操(淨)孫堅躧馬兒領卒子上”(明刊《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明代雜劇演出,有時仍沿用竹馬形,如朱有有燉《曲江池》的第3折,有末、旦“喚六兒牽馬科”、“六兒將砌末上”、“末旦騎竹馬白”等舞臺提示,這個砌末就是竹馬形,並有騎竹馬的表演。隨著表演藝術的提高,戲曲舞臺上逐步去掉馬形,加強瞭舞蹈性,演變為通過手執馬鞭的虛擬動作來表現騎馬的表演程式。元雜劇“蹅竹馬兒”的原貌已很難確考,隻在有些古老劇種(如廣東的正字戲等)的個別劇目中還保留有使用馬形的表演。

  “躧馬兒”有時又作砌末名,即馬形。《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所記的“穿關”,在有些劇目的佩帶砌末中就有“躧馬兒”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