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

  中國現代畫傢、美術教育傢。

  生平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屺亭橋鎮,1953年9月26日病逝於北京。其父徐達章系當地知名畫師師,善畫人物、山水和寫意花卉,兼善書法、篆刻及詩文。徐悲鴻幼從傢學,9歲開始學畫。17歲在宜興女子師范等學校任圖畫教師。1916年入上海震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課餘苦修素描。暑期應聘到明智大學作畫,與康有為、王國維等結識。翌年5月,赴日本學習美術,與蔣碧微結婚;年底回國,應聘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受新文化運動影響,接受民主與科學思想。在北京期間他經常到故宮欣賞和研究古代繪畫,非常崇尚唐宋畫風,從中汲取營養。1919年3月,攜蔣碧微赴法國留學,入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以校長為師,同時入C.柯羅的學生的畫室受教。留學期間曾赴德國訪問柏林美術學院,並先後去英國、比利時、瑞士、意大利等國,參觀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和美術遺址,悉心觀摩和研究歷代藝術傑作,並臨摹E.德拉克洛瓦、P.-P.普呂東、倫勃朗等大師的作品。1927年春回國,受田漢之邀出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同時受聘為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在教學與創作中,提倡寫實主義,抨擊形式主義。1929年9月,由蔡元培推薦,受聘擔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提倡中國畫的革新,反對保守主義,曾親自拜訪並聘請畫傢齊白石出任該院教授。1930年完成油畫《田橫五百士》(見彩圖),翌年完成中國畫《九方皋》,1933年完成油畫《徯我後》,開中國歷史畫一代新風。1933年1月至1934年8月,受歐洲諸國之邀,先後赴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德國及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蜚聲國際畫壇,回國後繼續倡導現實主義美術,向國內介紹俄國巡回展覽畫派,並投身於抗日救亡文化運動。1936年冬到桂林作畫,並開始創辦美術館,先後創作瞭《晨曲》、《逆風》、《壯烈之回憶》、《風雨雞鳴》、《漓江春雨》等國畫作品。1937年春赴長沙、廣州、香港舉辦個人畫展,10月回到重慶中央大學繼續任教。同年創作瞭國畫《巴人貧婦》、《巴人汲水》等。1938年底再次到香港舉辦個人畫展,然後赴新加坡舉辦籌賑畫展,宣傳抗日救亡,並將所賣全部畫款捐獻給祖國以救濟難民。1940年春應印度詩人和畫傢R.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並先後在聖蒂尼克坦和加爾各答兩地舉辦畫展,將所籌畫款全部捐寄祖國。隨後赴大吉嶺,創作國畫《愚公移山》。1940年底再次赴新加坡,翌年在馬來亞的吉隆坡、檳榔嶼、怡保3市舉辦籌賑畫展,將所得巨額收入全部捐獻祖國。1941年底回國後,在昆明舉辦勞軍畫展,以賣畫全部收入慰勞前方抗日將士。1942年夏回到重慶中央大學繼續從事教學與創作,並著手籌辦中國美術學院。年底到桂林,聘廖靜文為圖書管理員。1943年春末在重慶舉辦畫展,展出歷年創作的中國畫、油畫的代表作及素描作品。1945年2月,在郭沫若起草的《陪都文化界對時局的進言》上簽名。8月,與蔣碧微離婚,不久與廖靜文結婚。1946年8月到北平,出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加入進步美術傢組織的北平美術工作者協會,並擔任該會名譽會長。1949年3月,受邀請作為新中國的代表前往佈拉格出席保衛世界和平大會。7月,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文聯常務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9月,應邀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隨後被政務院任命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田橫五百士》(中國現代) 徐悲鴻

《裸體少年》

《徯我後》

  繪畫創作 徐悲鴻一生創作瞭數千件中國畫、油畫和素描作品。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收藏著他各個時期的作品1000餘件,其他作品散見於臺灣、香港、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數十件油畫精品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徐悲鴻的創作活動大致分4個時期:①旅歐時期(1919~1927)。徐悲鴻初到法國留學時,現代主義諸流派正風靡巴黎,但他遵循導師贈言“勿慕時尚,毋甘小就”,悉心研究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名作,刻苦錘煉繪畫技巧。1924年前後,對繪畫規律進一步融匯貫通,臻於成熟,1926年進入第一個創作高峰,自認此年“吾作最多,且時有精詣”。這個時期的油畫創作主要有:《老婦》、《持棍老人》、《撫貓》、《自畫像》、《簫聲》、《黃震之像》以及《男人體》、《女人體》等習作。他留下的近千幅素描,也大部分是這個時期的作品。②盛期(1928~1936)。這一時期,他的創作極豐,形成瞭明確的現實主義藝術風格,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獨樹一幟,代表作有《田橫五百士》(1928~1930)、《九方皋》(1931)、《徯我後》(1930~1933)等。這些作品集中體現瞭他的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創作思想,代表著他一生的主要創作道路。例如《徯我後》,取自《詩經》的“徯我後,後來其蘇”之句,意指百姓期待英明君主的解救。畫面描繪農村苦旱,一群男女老少在田裡仰天而望,期待著甘霖。此畫所作年代,正當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中華民族瀕於危亡之際,曲折地表現瞭畫傢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摯的愛國主義感情。在中國畫創作上,這一時期的作品數量多且成就高,畫的較多的是馬、牛、獅、雀等,造型精練,生動傳神。著名的作品有《馬》、《日長如小年》、《群牛》、《新生命活躍起來》、《顢頇》、《逆風》、《晨曲》等。③抗戰時期(1937~1945)。這是徐悲鴻藝術創作的鼎盛時期。先後創作瞭《風雨雞鳴》(1937)、《漓江春雨》(1937)、《巴人汲水》(1937)、《群馬》(1940)、《愚公移山》(1940)、《泰戈爾像》(1940)、《奔馬》(1941)、《靈鷲》(1941)、《群獅》(1943)、《山鬼》(1943)等著名作品。這一時期,也是畫傢在思想上和藝術風格上高度成熟的時期。“七·七”事變後,國難當頭,徐悲鴻“遙看群息動,佇立待奔雷”,以畫筆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鬥爭。他畫躍起的雄獅、長征的奔馬、威武的靈鷲等,表達瞭對中華民族奮起覺醒的熱切期望。他的中國畫巨作《愚公移山》取材於《列子·湯問》篇中的一個寓言,借以表現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堅韌不拔,打敗日本侵略者的信念。從悲天憫人到人定勝天,這是徐悲鴻藝術思想的一次升華。畫傢為創作這幅畫準備瞭多年,畫瞭許多精確的人物素描稿,並曾考慮過用油畫或壁畫的形式表現。該畫在構圖和筆墨色彩技法上,利用瞭中國畫線描的表現力,又融匯瞭素描的造型準確,以前無古人的獨創形式表現瞭主題。④後期(1946~1953)。這一時期,徐悲鴻在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上繼續堅持“師法造化,尋求真理”的藝術主張。他從解放區的美術創作中看到瞭自己過去的不足,勇於接受革命真理,深入人民生活,表現戰鬥英雄、勞動模范和革命領袖人物,為自己開拓瞭嶄新的創作領域。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油畫《戰鬥英雄》、《海軍戰士》、《騎兵英雄邰喜德像》,中國畫《奔馬》、《雙鵲》,素描《毛主席在人民中》(畫稿)、《勞動模范》、《魯迅與瞿秋白》(畫稿)等。

《風雨雞鳴》

《奔馬》

  美術主張 1920年發表的《中國畫改良論》,是他第1篇論述中國畫改良的重要著作。文中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著名主張,提倡寫實,反對抄襲,並提出“改之方法:學習、物質(繪畫工具)、破除派別。”1929年發表《惑》、《惑之不解》等文,明確倡導現實主義,反對P.塞尚、H.馬蒂斯等人的藝術,又認為“美術之大道,在追索自然”。1932年著《畫范·序》,提出“新七法”:①位置得宜,②比例準確,③黑白分明,④動作或姿態天然,⑤輕重和諧,⑥性格畢現,⑦傳神阿堵。並指出:“茍有以藝立身之士,吾惟以誠意請彼追尋造化,人固不足師也。”1942年發表《新藝術運動之回顧與前瞻》一文,論及藝術的美與藝術傢的修養:“夫人之追求真理,廣博知識,此不必藝術傢為然也。惟藝術傢為必需如此,故古今中外高貴之藝術傢,或窮造化之奇,或探人生究竟,別有會心,便產傑作”,“藝術傢應更求廣博之知識,以美備其本業,高尚其志趣與澄清其品格”。1947年先後發表《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當前中國之藝術問題》等,重申註重素描的嚴格訓練,提倡師法造化,反對模仿古人,指出:“藝術傢應與科學傢同樣有求真的精神”,“若此時再不振奮,起而師法造化,尋求真理,……藝術必亡。”徐悲鴻繼承瞭中國古代畫論中關於“師法造化”的優良傳統,又強調瞭藝術傢的追求真理、探究人生,見出藝術是真善美的統一,這是他對現實主義美術理論的貢獻。

  美術教育 徐悲鴻一生致力美術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明確的、完整的美術教育主張。他強調師造化,重視繪畫基本技能的訓練,提倡科學。他所采取的辦學體制是學年制、年級制、學分制和畫室制的結合體,要求學生知識面廣、專業基礎深厚、文化修養豐富。在教學法上,他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發揮主動的創造精神,全面發展。徐悲鴻對待學生誨人不倦、愛才如渴,親自培養瞭一批有成就的美術傢,如吳作人、艾中信、韋啟美、侯一民、李天祥、靳尚誼、詹建俊等。他所建立起來的美術教育體系,在中國一直延續瞭半個多世紀,至今仍有強大的力量。

  

參考書目

 艾中信:《徐悲鴻研究》,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

 李松:《徐悲鴻年譜》,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