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起源於廣西北部農村,流傳甚廣,名稱不一。桂林叫“彩調”,柳州、河池地區和梧州部分縣叫“調子戲”,平樂、荔浦一帶叫“採茶戲”、“彩燈”,左、右江的寧明、百色等地叫“大採茶”、“呵嗨戲”等,1955年以後統稱為“彩調”。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豐富多采。彩調最早是從民間歌舞和說唱演變而成的“對子調”。它由一對男女對舞歡歌,男舞花扇,女揮方巾,表現彼此相愛的喜悅心情,演唱內容多為讚美大自然或歌頌愛情情,所用曲調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調。清道光、光緒年間,它受湖南花鼓戲、江西采茶戲和桂劇的影響,從“對子調”向戲曲化發展,在桂北農村出現瞭“七緊、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組成的“過山班”,通過他們在遊村走寨和節日廟會的長期演出,積累瞭《雙看相》,《雙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鳥》、《三看親》等36出“三小戲”,當地稱“江湖調”。辛亥革命前後,彩調從農村地坪進入城鎮戲臺,“過山班”發展成二、三十人的同樂堂、萃樂堂、群樂園等半職業性的調子班。此時,原有的36出“江湖調”已難滿足觀眾的要求,藝人們就根據小說和民間故事編演《二女爭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爛瓢》、《惡媳變牛》等“大調子”戲。同時,藝人為謀生計,也創編瞭不少“對臺戲”,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編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親》,甲班就編演《四女相親》等。這樣對臺競演的結果,既豐富瞭彩調的劇目,也促進瞭彩調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彩調劇目多是反映農村生活、傢庭倫理和神話故事的小戲,傳統劇目約500餘出,記錄成劇本的有344出。

  彩調唱腔,分板、腔、調3大類。同一曲調,可以根據行當、人物和表現生活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變化,故有“調多共用,板腔細分”之說,如按腳色行當定腔的有小生腔、旦腳腔、醜腳腔、搖旦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職業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梅香腔、媒娘腔、和尚腔、強盜腔、神仙腔等;按勞動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擔腔、劃船腔、挖地腔、梳妝腔、飲酒腔等。曲牌有300餘首。音樂伴奏分左、右場,左場為弦管樂,有調胡(類似二胡)、揚琴、琵琶、三弦以及嗩吶、笛子等;右場為打擊樂,鑼鼓點較簡單,常用的有一條龍、四鈸、一鈸、三點頭等。表演藝術富有地方特色,在“三小戲”中最為突出。如步法、扇花、轉身、亮相和旦腳特有的指法等,就各有數十種。單是醜腳步法就分矮樁、中樁、高樁3大類,其中,矮樁應用最廣。扇子、手巾、彩帶,被認為是彩調表演的三件寶。其中扇子是主要的一件,用舞扇花來表達情緒的有三打五動、圓球扇、高低扇、蝴蝶扇、擺扇、搖扇、波浪扇等,還可當作掃帚、火炬、畫卷、匕首、鐵錘等,故有“萬能道具”之稱。

  辛亥革命前後,名藝人輩出,如桂林有“四大狀元”:冷貴甫、朱五八、羅少廷、秦老四;宜山有“四大名旦”:吳老年、潘老扭、梁如山、“剃頭佬”;寧明有“鬼臉王”周朝綱;融安、三江有“調子王”李大樹、陳松山等。1927年以後,藝人倍受摧殘,彩調瀕於衰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彩調獲得新生,桂林桂華調子團、柳州農民調子團等專業劇團相繼成立,業餘調子劇團也遍及城鄉。1955年春,廣西文藝幹部學校開辦彩調訓練班,培養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如傅錦華、唐繼、王玉珍、羅亮、楊愛民等,1956年組成廣西彩調劇團。1959年,柳州市彩調劇團編演彩調劇《劉三姐》,受到區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對彩調藝術的提高做出瞭貢獻。1965年,廣西彩調劇團編演瞭現代戲《三朵小紅花》,並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彩色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