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依族戲曲劇種。流行於貴州省黔南、黔西南佈依族苗族自治州及盤江流域紅水河佈依族聚居地區。這個地區隔江就是廣西的田林、隆林等縣。約在清代末葉,壯劇藝術由這一地區傳入,佈依族受其影響,用佈依族語演唱佈依族的樂曲,在八音坐彈、板凳戲、土戲佈依彩調的基礎上逐漸演變形成。民間藝人按村寨組成的業餘戲班代代相傳,每逢民族節日,搭臺演唱。劇碼分正戲、雜戲兩大類,前者多系漢族地區流行的歷史故事戲,如《琵琶記》、《玉堂春》、《乾隆馬寨興》等;後者則取材於民族民間故事,如《四接接親》、《一女嫁多夫》等。正戲道白多用漢語,唱段用佈依語,雜戲則唱、白皆用佈依語。佈依戲雖吸收瞭漢族戲曲的部分表演程式,但仍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音樂曲調由“八音坐彈”發展而來,有〔正調〕(〔長調〕)、〔京調〕(〔起落調〕)、〔翻演調〕、〔馬倒鈴〕、〔八譜調〕、〔反調〕、〔二簧〕、〔二六〕等。主要伴奏樂器為尖子胡琴(公琴、牛骨琴)和樸子胡琴(母琴、葫蘆琴),配以笛、短簫、木葉和三弦、琵琶、月琴等。打擊樂器有大鑼、大鈸、鼓、木魚、包包鑼、小馬鑼等。

《乾隆馬寨興》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