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曲種。流行於河北省滄縣、黃驊縣等地農村。相傳為清代民間藝人李朝臣及其弟子郭樹奎所首創,咸豐年間藝人龐鳳城加以改革和豐富。滄州木板大鼓吐字行腔用地方語音,唱法質樸粗獷。它與河間地區的木板大鼓傳至天津、北京以後,經過藝人的改造,演變成為京韻大鼓。至今,京韻大鼓的一些唱腔仍和木板大鼓有相似之處。滄州木板大鼓演唱時說唱者自持鼓板擊節,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大三弦定音與其他曲種不同,老弦與子弦同度,因而老弦音聲響亮。它的曲調比較平穩,有曲頭、慢板、雙展翅、雙高、單高高、雙出頭、單出頭、快板、二六、馬蘭垛、流水、悲鎖板、一刀切等板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滄州木板大鼓演員走上城鎮舞臺演出,對伴奏音樂又進行瞭改革,並吸收西河大鼓、河北民歌、河北梆子以及哈哈腔的一些曲調與唱法,進一步豐富瞭木板大鼓的唱腔。傳統書目有《封神演義》、《北宋楊傢將》等長篇大書以及《鴻雁捎書》等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