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中國電影導演。山西省夏縣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後參加八路軍。1938年到達延安,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後一直從事部隊文藝宣傳工作,先後擔任文化教員、文工團長等職,曾因創創作歌頌戰鬥英雄的歌劇《李鴻基》、歌頌中朝友誼的話劇《患難之交》獲一等功臣稱號及一等創作獎。1952年調入八一電影制片廠任導演。最初參加紀錄電影創作,拍攝瞭《戰俘營》、《通向拉薩的幸福道路》、《飛向高空》、《空中比武》等片。1959年開始從事故事片編導工作。他深入生活,與人合作創作瞭電影文學劇本《回民支隊》,並於1959年參加導演這部影片。同年,自己編導瞭故事片《友誼》。1963~1964年,導演瞭《農奴》和《汾水嶺》。之後,他又與人聯合導演瞭《閃閃的紅星》(1974)和《南海長城》(1976);單獨導演瞭《十月的勝利》(1977,舞臺藝術片)、《歸心似箭》(1977)、《許茂和他的女兒們》(1981)、《朱德與史沫特萊》(1985)等。影片《歸心似箭》獲得1979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上海《文匯報》主辦的“文匯電影獎”的“最佳影片獎”。《閃閃的紅星》於1980年獲得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獎”二等獎。李俊的電影創作,構思精練嚴謹,風格樸素細膩,善於通過細節來刻畫人物性格。如影片《回民支隊》,形像地揭示瞭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民族政策的正確,對回族和其他各族人民都有深刻的藝術感染力和教育作用。他的電影創作,洋溢著濃鬱的民族生活氣息,對回民的生活習慣,藏族的迷信及農奴制,漢族男女感情的深沉、含蓄等的細節描繪,給人們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