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國內沒有完整生產、發行系統、僅僅攝製影片的電影製片機構。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就有獨立製片社,為數不多,主要是拍古裝片,明星們以其號召力為基礎成立,目的為瞭賺錢。戰後不久出現的獨立製片社,與戰前的有本質不同。當時,大批進步電影人士從電影企業被驅逐出來。如山本薩夫、伊藤武郎等人,他們為瞭揭露黑暗勢力與政府勾結欺壓民眾的社會現實,自籌資金,甚至忍受饑寒,於1950年製作瞭《暴力之街》。這是獨立製片社誕生之前,不依靠大公司而以獨立製片形式完成並發行的第第一部作品。由於這部影片很受廣大群眾歡迎,1951年伊藤武郎、巖崎昶、今井正、山本薩夫等人成立瞭新星電影社,第一部作品是今井正導演的《不,我們要活下去》。同年,新藤兼人、吉村公三郎等人成立瞭近代電影協會。從此開始,進步的獨立制片社相繼成立。

  當時的獨立制片社,一方面要反抗美國占領軍與政治上的壓迫,同時還要防備遭到電影壟斷企業的扼殺。他們在同政治上的壓迫和經濟束縛不斷鬥爭中,攝制瞭電影企業從來不願攝制的作品,為日本電影史增加瞭光輝的一頁。這些作品主要有:《蟹工船》(現代電影社,山村聰編導演)、《這裡有泉水》(中央電影社,今井正導演)、《裸島》(近代電影協會,新藤兼人導演)、《青年們》(新興電影社,森川時久導演)、《奴隸工廠》(《奴隸工廠》制作委員會,武田敦導演)、《沖繩》(《沖繩》制作委員會,武田敦導演)、《水溝旁的學塾》(《水溝旁的學塾》制作委員會,桔祐典導演)、《越南》(日治公司工會,日本電波新聞社,山本薩夫總導演)、《理想鄉的紅屋頂》(近代電影協會,山田洋次導演)、《一個電影導演的一生》(近代電影協會,新藤兼人導演)、《盲藝人竹山》(近代電影協會,新藤兼人導演)、《玻璃兔》(大映錄像社,桔祐典導演)、《月山》(鐵制片社,村野鐵太郎導演)、《護士的丈夫苦鬥記》(近代電影協會,神山征二郎導演)、《故土難離》(拳頭制片社,神山征二郎導演),等等。

  由於既無生產基地和發行系統,又無充足資金,而且還有電影企業的排擠,所以許多獨立制片機構相繼解散。一度隻剩下新藤兼人主持的近代電影協會一傢。80年代日本的獨立制片社有60多傢,其中許多已為繁榮電影創作作出瞭巨大貢獻,但也有不少屬於商業性的。它們大多承包大公司的“訂貨”之後才敢拍片,原因是制片成本收不回來難免造成巨大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