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跳動的節律、頻率或其活動程式發生的異常改變。任何疾病發生的心律失常,或任何因素誘發的心律失常,其發生原理都與心肌的自律性、興奮性、傳導性異常有關。所以心律失常實質上是“心電紊亂癥”。心律失常十分常見。對人體的影響取決於其嚴重程度及患者生理狀況兩方面。輕度心律失常可不引起癥狀,不需治療。重者則可能危及生命,需積極搶救。同樣的心律失常對正常人可能無影響,但對原有嚴重疾病的患者影響較大。

  分類 基於臨床心電圖的特征分類比較實用。

  沖動發源異常 ①沖動自竇房結發出。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停搏。②沖動自異位節奏點發出。被動性異位心律。房性逸搏及心房自搏心律;房室交界區逸搏及房室交界區性自搏心律;室性逸搏及心室自搏心律。自動性異位心律:期前收縮(分為竇房結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陣發性心動過速〔分為室上性(圖1,前部分QRS窄者為房室旁道逆轉型,後部分QRS寬者為房室旁道前傳型,心動過速終止後可見竇性心律時有△波、P–R短等特征)、室性〕;非陣發性心動過速(分為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撲動(分為心房撲動、心室撲動)(圖2);顫動(圖3)(分為心房顫動、心室顫動)。

圖1 預激綜合征伴室上性心動過速

圖2 心房撲動

圖3 心房纖顫

  沖動傳導異常 ①幹擾及幹擾性房室分離。②心臟傳導阻滯。ⓐ竇房傳導阻滯(圖4);房內及房間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圖5),即第Ⅰ度房室傳導阻滯——PR間期延長;第Ⅱ度房室傳導阻滯——不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分為Ⅰ型第Ⅱ度(文氏型)、Ⅱ型第Ⅱ度(莫氏型)房室傳導阻滯;第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室內傳導阻滯,即左束支阻滯——不完全性、完全性;右束支阻滯——不完全性、完全性;ⓔ分支阻滯——左前分支阻滯、左後分支阻滯。各種異常旁路參與傳導。

圖4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

A 竇性心動過緩 B 竇性停搏

C Ⅱ˚竇房阻滯 D 交界區性逸搏

圖5 房室傳導阻滯

A Ⅱ˚Ⅰ型阻滯 B Ⅱ˚Ⅱ型阻滯 C Ⅲ˚阻滯

  沖動發源異常與沖動傳導異常並存①並行心律。②異位節律伴傳出阻滯。

  診斷方法 最基本而且可靠的方法是分析心電圖,要求同步記錄三條分別反映左右、上下、前後方向心電活動的導聯,足夠長,沒有偽差,分析P波的規律、QRS波的規律以及P波和QRS波關系的規律,大部分心律失常可被判斷。進一步深入,還可借助於動態心電圖、心電圖負荷試驗、臨床電生理檢查等方法。

  治療 ①一般治療。指針對相關疾病和誘發因素的治療。②針對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療。要評價具體對象,沒有嚴重危害的心律失常,不必過分積極治療。對健康、生活、預後影響嚴重者、癥狀非常嚴重者可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射頻消融治療;安裝人工心臟起搏器治療;安裝自動復律–除顫器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各治療方法都有各自的適應證,需嚴格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