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線蟲動物門動物的統稱。具假體腔的後生動物。遍佈全球,共約1.5萬種。蟲體絕大多數長圓筒形,兩端尖細,無纖毛,不分節,兩側對稱,代表被以角質層,雌雄異體,缺呼吸和循環系統。由於具有假體腔,在進化上高於扁形動物門,但因缺循環系統,而且體不分節,又低於環節動物門。

  通常圓筒狀,有些種類呈絲狀或鞭狀,有的雌蟲膨大似檸檬形。頭部有口、唇片和乳突。有些種類頭端有飾帶、頭領或頭球。有的口部有口囊,口囊內外有葉冠、齒板或鉤齒。雌蟲蟲尾部大都尖直,雄蟲尾部彎曲或有交合

。肛門位於體的後端腹面。蟲體大小不一,營自由生活的和寄生於植物的線蟲體較小,一般長度約一毫米;動物寄生線蟲的體較大,寄生於人體的 腎膨結線蟲麥地那龍線蟲可長達一米以上。

線魚

  線蟲的體壁由角質層、下皮層和肌層組成。角質層由下皮層的分泌物構成,無色透明,富有彈性,表面光滑或有橫、縱紋。有的角質層形成刺、毛或膨大成翼膜,在前端的為頭翼膜和頸翼膜,在後端的為尾翼膜或交合

,在兩側的為側翼膜。下皮層是一層界限不清楚的合胞體構造。在蟲體的背腹面和兩側的下皮層特別增厚,形成4條縱索:腹索、背索和2條側索。排泄管和側神經幹埋置在側索裡,背腹神經幹則埋在背索和腹索中。肌層中肌細胞的排列和數目可以作為分類的依據。線蟲缺環肌,但在消化管和肌層間有充滿體腔液的假體腔。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腺體組成。消化管包括食道、中腸、直腸和肛門。線蟲的食道隨種類而異,亦為分類的重要依據。腺體包括食道腺和直腸腺。排泄系統分為兩種類型:腺型和管型。腺型通常為單一腺細胞,位於食道和腸的交界處或其附近的腹面。此細胞有一“頸”,經排泄孔開口於神經環附近。管型是由單一的腺細胞及其向前和向後伸出的兩對管構成,向前的一對管退化,向後的一對管發達,縱貫於兩側索中,並以橫管相連,經共同的管由排泄孔通體外。神經系統由神經環、神經節、神經連索和神經幹組成。神經環位於食道部,向前和向後各發出6條神經索,主要兩條是背神經和腹神經。向後的神經索在肛門部會合成肛門周圍神經環。神經纖維分佈於肌層和皮下層,蟲體頭部和尾部的乳突內的神經末梢具有感覺作用。蟲體前端有一對頭感器,後端有一對尾感器。尾感器的有無為分類的重要依據。口的外周有頭乳突,雄蟲尾端有生殖乳突。這些乳突具有觸覺作用。雄性的生殖系統通常為單管型,由睪丸、輸精管、射精管和交配器組成。射精管開口於泄殖腔。交配器包括交合刺、交合 、引帶和副引帶。雌性一般為雙管型,少數為單管型。雙管型的生殖系統由一對卵巢、一對輸卵管、一對子宮和一個陰道組成。陰道開口於陰門。陰門的位置隨種而異,但都開口於腹面。有的種類在輸卵管與子宮之間有受精囊,在子宮與陰道之間有排卵器。有的種類子宮分枝多至16個。

  大多數線蟲是雌雄異體,兩性生殖,但有些線蟲為單性生殖。多數線蟲卵生,但也有些線蟲(如絲蟲、旋毛蟲和麥地那龍線蟲)是卵胎生。線蟲由卵發育到成蟲一般要經4次脫皮。生活史有兩種類型:一種不需要中間宿主,隻有一個宿主,這類線蟲稱為土源性線蟲(如蛔蟲鞭蟲);一種需要中間宿主,即不止一個宿主,這類線蟲稱為生物源性線蟲(如絲蟲顎口線蟲)。

  線蟲營寄生生活或自由生活,或二者兼營。營自由生活的線蟲陸生者對土壤的結構和化學作用有很大影響。海生者一般身體較小,多生活在海底泥沙間隙中,數量常很大,是小型底棲生物的主要成員。在食物鏈中起重要作用。營寄生生活的線蟲有動物寄生線蟲,對人畜的健康危害極大;也有植物寄生線蟲,穿刺植物根部細胞組織,並吸吮其內含物,影響作物收成。動物寄生線蟲中的索科線蟲可用於生物防治。

  線蟲動物門現分為2綱:無尾感器綱(Aphasmida)和尾感器綱(Phasmida)。無尾感器綱包括瞭所有無尾感器的種類,該綱線蟲雖有寄生成員,但絕大多數種類營自由生活,分佈於海洋和淡水水域。尾感器綱包括瞭所有具尾感器的種類,絕大多數種類營寄生生活,少數自由生活的種類多半生活於土壤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