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類生活中發生的一些超出常規而又不能用科學知識加以解釋的精神現象的學科。又稱心靈研究。19世紀後期首先在英國和美國出現,此後曾在歐洲風行一時。自20世紀30年代起普遍稱其為超心理學

  心靈學的研究內容基本上可分為兩類:①超感官知覺。不借助於正常的感覺通道就具有獲得某些外部資訊的能力,主要包括傳心術和遙視(又稱千裡眼)。前者指不通過現在已知的任何媒介,就可以把一個人的的思想和觀念傳遞給在遠方(或加以隔離開)的另一個人,例如思維傳遞;後者指對看不到的事件或事物具有特殊的感知能力,例如知道遠距離發生的事情、皮膚辨色等。②心靈致動。不必與事物發生相互接觸而使其運動或產生位置變化的能力,例如用意念使物體發生位移或使活動狀態發生變化等。此外還有所謂的預知和後知,即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僅靠人體本身獲得有關未來或過去事件的信息。心靈學還被廣泛地與一切尚不能用科學作出完美解釋的種種神秘現象相聯系,這些神秘的現象主要有不明飛行物(UFO)、回光返照、魔杖、思維照相等。至於還有把占星術、相面術、手相術、字相術和骨相術等騙術也納入其研究范疇的,則被稱為偽心理學

  心靈學的研究思想起源於唯靈論。在19世紀,一些人堅信宗教關於人在死後有來生,以及天堂和地獄的觀念,認為精神現象不隻是生命物質的運動形式。他們開始對一些尚不能解釋的、不能直接觀測到的信息傳遞和場力的作用等現象進行研究。1882年首先在英國倫敦成立瞭心靈研究會,從事有關思維傳遞等現象的研究。1885年在美國也成立瞭心靈研究會。最早試圖對超心理現象作實驗研究的是斯坦福大學的J.E.庫弗,他的結論並不支持有關傳心術的假設。從20世紀30年代起,這方面的工作開始從定性的研究轉入定量的研究,其主要研究者有美國杜克大學的J.B.萊因。他收集瞭約15 000個例子,並發展瞭一些實驗材料(如齊納紙牌)和研究方法,以便對觀察加以控制和精確測量。他還創辦瞭《超心理學雜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心靈學在研究方法上有進一步的發展,在隨機化、控制實驗條件和自動檢測裝置上有所改進;在下意識水平上和感覺剝奪條件下進行實驗,並把睡眠和夢境也納入研究范圍,使心靈學的研究活躍一時。直到1988年,美國國傢科學院、工程科學院和醫學研究所共同成立專門委員會,對心靈學進行評估,發表瞭一篇傾向於持否定態度的報告。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1924年成立瞭蘇聯心靈研究委員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L.L.瓦西列夫,他曾負責從事遠距催眠的研究。自1956年起,在蘇聯,傳心術被認為是反社會和不可能的事物,並禁止在國內加以報道。70年代以後,蘇聯開放心靈學的研究,使之發展成為相當活躍的領域,並試圖將其應用於軍事上。

  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也不時出現關於人體活動的超常規現象的報道,如被統稱為人體特異功能的兒童用耳朵認字、氣功中類似於心靈致動的現象等,引起社會上對此類現象和問題的關註。1980年2月在上海召開瞭全國第一屆人體特異功能討論會,此後各地也相繼成立瞭人體特異功能研究會。科技界中的某些人士曾主張開展對人體特異功能的研究,認為這是科學技術的重大研究課題。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術界人士持不贊同的看法,並有許多研究報告對具有超心理現象的人體特異功能作出瞭否定的分析。就心靈學或人體特異功能研究本身來說,盡管引用瞭大量的例子和實驗來試圖證明超心理現象的存在,但至今對這種能力尚無可接受的證據為科學界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此外,特異功能的出現往往是偶然的、難以捉摸的,而且也是與公認的科學知識不相容的。因此,這種超越常規的精神現象是否真的存在,或者它隻不過是反映瞭人們想要控制和操縱自己將來的一種願望,還有待於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