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療師與來訪者建立的良好關係基礎上,由經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運用心理治療的有關理論和技術,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過程;是激發和調動來訪者改善其動機和潛能,以消除或緩解來訪者的心理問題與障礙,促進其人格成熟和發展的過程。

  心理治療是一項專業工作。治療師應由受過專業訓練,具有相應專業資格的人員擔任。治療師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應能運用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技術對來訪者進行幫助。這一專業的幫助過程不僅依靠治療師一方方的努力,而且也需要來訪者的努力。因此,激發來訪者的求助動機,充分調動、發揮其自身的潛能和積極性,是促使其產生改變的重要一環,也是治療產生療效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欲達此目的,治療師與來訪者需要建立一種良好的、正式的專業關系,這是心理治療工作的基礎。由於個體重要的心理轉變需要假以時日,因此幫助和改變需要有一個過程。而且,心理治療的目標不僅限於消除個體的心理問題與癥狀,重要的是要促進來訪者人格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長。

  心理治療發源於S.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的精神分析,20世紀60~70年代以後發展非常迅速。心理治療的理論模型約有幾百種。其中最具影響的主要有四大取向的治療模型類別,即分析取向的治療、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取向的治療、行為和認知取向的治療及系統觀的傢庭治療。

  分析取向的治療主要包括從弗洛伊德以來的各種精神分析療法。這一取向的治療主要以無意識動機、領悟、人格重建等為理論基石。新弗洛伊德治療更強調患者當前的社會環境,更強調對個體生活經歷具有持續影響的事件,更強調社會動機和人際關系的作用和自體概念的發展。這一取向的理論與治療創立最早,始終是心理治療各學派取向之中最大的一支,對其後發展出來的許多學派體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取向的治療包括存在心理療法、患者中心療法(後改稱以人為中心療法)、完形療法等。這類治療被認為是“體驗和關系取向”的療法,它強調理解人的內心世界,強調個體當前的經驗和體驗,重視治療關系的建立對個體內在成長的重要性。

  行為和認知取向的治療包括行為治療以及各種認知療法,被認為是“行動取向”的治療。行為治療認為非適應性行為是習得的,通過治療,要重新學習新的適應性行為,矯正非適應性行為。行為治療越來越重視認知因素的作用,而認知療法也重視行動在改變中的作用。各種認知療法均認為,導致人出現情緒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原因,是不合理的信念和非理性的思維方式。這些治療重在改變那些非理性的認知,建立理性的人生觀。

  系統觀的傢庭治療包括各類傢庭治療。各種傢庭治療雖有各自的理論觀點與技術方法,但均強調個體問題是系統問題的反映。治療註重瞭解個體在成長環境中受到不同背景因素影響的重要性,認為調整個體的傢庭或其他使之受到影響的系統,才有助於個體改變的產生。因此,這類治療與上述治療不同之處是治療並非是個體性的,而是涉及整個傢庭。

  隨著心理治療各個學派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公眾對心理治療服務需求的變化,心理治療的發展趨勢是不同理論模型的整合傾向,與文化及社會環境相適應元化並趨向短程化治療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