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樞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調控及與神經內分泌關係的學科。心理神經免疫學一詞最先由G.所羅門R.莫斯在1964年發表的一篇有關應激、情緒和免疫障礙關係的文章中提出,而真正為這一學科奠定基礎並在西方引起重大影響的工作是1975年R.阿德爾N.柯衡的發現。他們首次在實驗室用動物味覺厭惡性條件反射的行為模式,誘發瞭機體條件反射性免疫抑制,證明瞭腦和和行為可以調節免疫功能。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和50年代,蘇聯科學傢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原理的啟示下,嘗試瞭對機體建立條件反射性免疫反應的實驗,但由於技術和方法學上的缺陷,沒有引起科學界的足夠重視。

  70年代中期,阿德爾和他的同事嚴密地設計瞭對綿羊的實驗,觀察不同實驗條件和對照條件下的結果,建立瞭用條件反射的方法對免疫抑制劑環磷酰胺(一種抗癌藥物)進行免疫反應的抑制強化。他將環磷酰胺的註射(非條件刺激)與糖精水的攝入(條件刺激)結合,在單獨呈現條件刺激時,造成瞭動物對糖精水的厭惡行為,同時,對綿羊紅細胞刺激動物時產生的抗體反應也明顯下降。這一免疫反應的抑制與動物的味覺厭惡行為有關,故有人將條件反射性免疫又稱為行為免疫

  阿德爾等人的工作引起瞭科學傢的極大興趣和重視,但最初是有爭議的,至少部分免疫學專傢和生理學傢不同意免疫系統能被大腦控制的觀點。免疫系統在傳統上被認為是一個自我調節的獨立系統,而腦也因為存在血腦屏障,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免疫豁免區。阿德爾等人的工作打破瞭這一傳統觀念,引發瞭人們對神經與免疫關系的重新思考。阿德爾的發現被許多科學傢在不同的實驗室所證實。此後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相繼成立瞭研究小組,專門研究條件反射性免疫抑制。這些研究證明,不論是細胞免疫功能還是體液免疫功能,都能形成條件反射性抑制。各種其他形式的條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如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移植免疫、腫瘤免疫等,均能建立條件反射性免疫抑制。20世紀90年代初,研究者們首次用卵白蛋白為非條件刺激,成功地建立瞭條件反射性抗體增強模式,並開始探討學習行為與免疫增強的關系。

  除條件反射性免疫的研究外,心理神經免疫學的研究還包括腦損傷與免疫、應激與免疫、免疫激活與大腦反應等。其中,應激與免疫的研究是除條件反射性免疫研究之外的另一熱點。應激一詞的原意是指一個系統在外力作用下竭盡全力對抗時的超負荷過程。加拿大學者H.澤利尼將這個詞引入生物學領域。應激有生理性應激(如感染、創傷、手術)、物理性應激(如噪聲、電擊、過冷、過熱)、心理性應激(如恐懼、悲傷、焦慮和緊張)。關於生理性和物理性應激造成的免疫功能下降已有大量報道。心理神經免疫學著重研究心理應激和應付方式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雖然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的高度復雜性使心理神經免疫學的研究面臨許多困難,這個領域仍然在80年代得到瞭迅速發展,1987年《大腦、行為和免疫》雜志開始發行。國際神經免疫調節學學會於1990年5月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召開瞭第一次國際心理神經免疫學學術大會。心理神經免疫學的發展也大大推動瞭神經內分泌免疫的研究,人們將註意力從局限於觀察神經內分泌激素對免疫的影響,更多地轉向尋找中樞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介導物質,已有幾十種細胞因子、神經遞質、肽類和激素類物質被認為可能是腦、免疫和神經內分泌三者共享的生物語言。研究者確信,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可通過共同的分子語言組成互相依賴的復雜網絡,它們協同作用共同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許多實驗室正致力於研究腦內免疫調節通路及分子生物學的內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