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事物在腦中的反映,也是感覺、知覺、思維、情感、性格、能力等功能的總稱。人的心理是物質世界發展的最高級產物——人腦的運動形式,或者說是人腦各種機能的活動形式。人的心理是在社會條件和語言環境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因而與動物的心理有著本質的區別。

  心理的物質基礎 人的心理是人的機體,首先是人腦的機能、活動過程或運動。人離開腦就不存在心理活動。人腦的不同區域有相對的分工,各具具有不同的作用。某一區域的損傷或病變,會導致與之相應的心理活動的紊亂,甚至喪失。兒童心理的發展依存於機體,特別是腦的發展。

  人的機體是一個整體,人腦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是心理活動的主要器官。人認識世界還有賴於內外感受器官及其特異的傳入神經。人通過實踐活動不僅認識客觀世界,也改變客觀世界,而心理就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反映或反應。

  心理運動規律 物質的較高級的運動形式,包含著比它低級的運動形式,除它本身的規律外,也服從於後者的規律。心理現象也在一定意義上遵循生理的規律,卻並不因此就是生物現象。

  心理所反映或反應的客觀現實,可以相對地區分為兩大方面:一是自然事物,一是社會事物。自然事物如日月星辰,地球上的山水森林;社會事物如朋友、傢庭、學校和其他人的集體及其中的人與人的關系,以及其他各種屬於文化的事物。人作為自然實體的同時,又可以作為社會實體,他反映或反應的就是整個社會情境。

  心理的發生和發展 科學已經闡明瞭人在產生感覺時從外周感覺器官到中樞神經系統的種種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但仍未能解釋從刺激作用到意識的轉化,即科學證明瞭心理現象和生理現象的聯系,卻未能說明心理現象是如何產生的。

  心理現象為人類所特有,但它是在動物界長期進化的基礎上產生的。低等動物出現瞭最原始的心理現象,高等動物則具有瞭較高級心理的萌芽形式,為人的心理的發生和發展準備瞭前提條件。

  在心理的發生與發展上,社會條件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當人類的共同祖先——猿人第一次制造工具時,就開始瞭人類的勞動和人與人之間的共同合作、彼此交往,並適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瞭語言。正是勞動以及語言這些很原始的社會現象,在相對短的時期內完成瞭動物界長期發展中的一個奇跡,創造瞭人和與之俱來的人的心理現象,構成瞭猿轉變為人的一個巨大飛躍。

  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人類生活和文化的不斷提高,人的心理也日益向前發展。社會文化以加速度前進,人類心理也加速度地發展。嬰兒初生時基本上隻是一個不具備知識的自然機體。從出生以後,他就在社會條件下成長,開始瞭漫長的社會化過程。從生命的頭幾天起,嬰兒已經能夠反應人的聲音,接受人的觸撫,並逐漸表現與成人眼對眼的活動。在整個前語言期,嬰兒漸次以各種聲音、表情、姿勢和動作與他人進行交往,既反映來自他人的影響,也表示自己的意向。學會語言以後,特別是能獨立行走以後,他們認識和活動的范圍迅速擴大,積極參與瞭社會活動,以更多的手段從更多的渠道接受人類的文化遺產,他們的心理也加速發展直至成熟。如果兒童從小由於某種原因被置於生活單調、社會交往貧乏的環境中成長,他們與正常環境下成長的兒童相比,較易發生社會行為方面的問題。這證明心理的存在和發展與人類社會有密切關系,同時也表明心理現象與生物現象的又一個明顯的差別。除人類以外,任何其他動物都不具有人類的社會,因而不會產生人類那樣高度發展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