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心跳、呼吸驟停及保護、恢復大腦功能的復蘇技術。主要用於復蘇後能維持較好的心、肺、腦功能及能較長時間生存的患者。它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進一步生命支持和復蘇後治療三部分。前者向心、腦及全身重要臟器供氧,繼而應用輔助設備及特殊技術恢復並保持自主呼吸及心跳;後者是腦保護、腦復蘇及其他復蘇後疾病的防治。

  基本生命支持 又稱初期復蘇現場急救<,是復蘇的關鍵。在心臟驟停4分鐘內開始進行,8分鐘內進行心臟除顫,則存活率可達40%。未經搶救者存活率僅3%。及時向患者全身供氧,延長機體耐受臨床死亡的時間(臨床死亡指心跳、呼吸停止、機體完全缺血,但尚存在心肺復蘇及腦恢復功能的機會)通常約4分鐘(最新研究證明可長達20分鐘),超過此限度,腦細胞發生嚴重的不可逆損害,即發展為生物學死亡。程序包括心跳、呼吸停止的判定,開放氣道(A)、人工通氣(B)及人工循環(C)等環節。此即心肺復蘇三步驟。可由一人或二人進行。特殊情況下亦可在水中(溺水)和高處(觸電)進行。

圖1 仰頭–抬頦手法

  判定心臟、呼吸驟停 迅速判定:①有無頭頸部外傷。頭頸部外傷者應盡量避免移動,以防脊髓進一步受壓造成截癱。②有無呼吸停止。③有無心臟驟停。診斷依據為突然意識喪失和頸動脈搏動消失。

  開放氣道 口內有嘔吐物或異物應予清除。開放氣道常用手法有以下幾種:①仰頭–抬頦手法。解除舌後墜效果最佳。術者一手置於患者前額,向後加壓使頭後仰。一手的第2、3指置於患者頦部的下頜骨上,將頦上抬。應避免壓迫頦下軟組織。抬高程度以患者唇齒未完全閉合為限(圖1)。②托頜手法。術者位於患者頭的前方,雙肘置於與患者同一水平處。將雙手的第2、第3及第4指放在患者下頜角後方,向前抬起下頜。同時用雙拇指推開患者口唇,用手掌根部及腕部使頭後仰(圖2)。對疑有頸部外傷者,常僅采用本手法而不配合使頭後仰或其他手法,以免進一步損傷脊髓。有條件時可通過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氣道或氣管內插管等方法,以維持呼吸道通暢。

圖2 托頜手法

  實施人工通氣 見人工呼吸。

  建立血液循環 見心臟按壓。

  進一步生命支持 又稱後期復蘇。運用輔助設備和特殊技術,建立和維持有效的通氣與血液循環,進行心電監護,識別及治療心律失常,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使用藥物和電學方法等多種措施治療和保持心肺功能及治療原發疾病。

  給氧 糾正缺氧是復蘇中的重要環節。心肺功能尚不穩定時毫不遲疑地予以純氧吸入;已有自主呼吸可予40%氧吸入。常用輔助設備開通氣道給氧的有面罩、S型口咽導氣管和氣管內插管三種方法。

  氣管內插管是最有效、可靠的開放氣道的方法。可與任何種類的人工通氣裝置相接進行人工通氣,亦便於消除呼吸道分泌物及防止誤吸。

  電除顫 心室纖顫約占全部心臟驟停的2/3。故除顫的遲早是患者能否存活的關鍵。成人胸外電除顫的首次能量為200焦(J)。若未成功,第二次除顫的能量可稍增(200~300焦)。若仍未成功,應立即進行第三次電除顫,電量可加至360焦。電極板的標準位置是:一個電極在胸骨右側鎖骨下方,另一個位於乳頭左側心尖部。

  單一的心前區捶擊也可使室顫轉復。捶擊方法為手握拳自20~30厘米高處用手掌小魚際處向胸骨中下部迅速有力地進行捶擊。

  藥物治療及給藥途徑 避免心臟直接穿刺給藥,以防發生氣胸、心包填塞及誤入心肌等並發癥,因而首選給藥途徑為靜脈給藥。①心室纖顫的治療原則。心室纖顫自行轉復者極少,除顫是決定性的治療。此外,尚需配合藥物,如腎上腺素、利多卡因、溴芐胺和異搏停等。②室性心動過速。無脈搏者按心室纖顫處理;有脈搏且血流動力學穩定者靜脈推註利多卡因。③竇性心動過緩。可用阿托品治療,也可經氣管途徑給藥。阿托品治療無效者可用異丙腎上腺素等。④用於增加心輸出量和升血壓的藥物。常用的有鹽酸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鈣劑、碳酸氫鈉等。

  開胸心臟按壓 見心臟按壓。

  復蘇後治療 重點在於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和缺氧性腦損傷。

  維持良好的呼吸功能 自主呼吸未恢復者,應進行機械通氣治療。

  確保循環功能的穩定 是一切復蘇措施能奏效的先決條件。應維持血壓在正常或稍高於正常水平。

  防治腎衰竭 維持循環穩定,保證腎臟的灌註壓。糾正酸中毒,避免應用損害腎功能的藥物,使用腎血管擴張藥物(如小劑量多巴胺)等。

  腦復蘇 脫水、降溫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急性腦水腫的方法。脫水治療以滲透性利尿為主(應用甘露醇等),快速利尿藥(如速尿)為輔。低溫可使腦細胞的需氧量降低,起到腦保護作用,以應用冰袋物理降溫為主。腎上腺皮質激素對神經系統組織水腫的預防作用較明顯,故激素的應用宜盡早開始。一般使用3~4日即可停藥,以免發生並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