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詩人。字壬秋,一字壬父,晚號湘綺。湖南湘潭人。清咸豐七年(1857)補行癸醜(1853)科鄉試時中舉。會試入都,尚書肅順禮為上賓。旋離京,為山東巡撫文煜幕客。在此前後,曾幾度出入曾國藩湘軍營中,並書函往來,但未任其幕僚。後歸隱湖南石門,治學著述。光緒六年(1880)應四川總督丁寶楨聘,主持成都尊經書院。又掌教長沙思賢講舍、衡州船山書院等。三十四年(1908),特授翰林院院檢討,加侍讀。1914年被聘任國史館長、參政院參政。不久辭職,歸長沙。平生處世、治學,多獨行“自專”(《獨行謠》自註),有異於朝中主流,又自外於時代潮流。太平天國時期對曾國藩有所謀劃建言,而意見不合輒離去;後撰《湘軍志》,記湘軍鎮壓太平軍事功,對湘軍之弊也實錄不諱。晚年應袁世凱之聘,卻譏刺袁世凱稱帝野心。他主張抵禦外侮,認為中國之弱,根本在於“主忘其民,夷始俘之;主棄其地,夷始侵之”(《禦夷論》)。但對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又心有所非,置身事外。在學術上主張經世致用,對《尚書》、《春秋》持今文經學觀點,但對其他經書亦不廢古文。對漢學、宋學,兼采眾長,認為章句、義理、考證應兼容並包。他以這種學術觀點在成都主講,開蜀學之端。培養瞭廖平等一批弟子。

  他的文論和創作也表現出獨特性。論詩基本觀點本於陸機“詩緣情而綺靡”,認為“詩由心聲”,“要取自適”,“貴以詞掩意,托物寄興”;批評唐人“直指時事”,“放弛其詞,下逮宋人,遂成俳曲”。所以獨尊漢魏六朝,認為“作詩則必先學五言,五言必讀漢詩”,“詩法備於魏晉,宋、齊但擴充之,陳、隋則開新派矣”(均見《湘綺樓說詩》),主張從模擬八代入手,曾編《八代詩選》。其詩亦以五言為主,七言律、絕則另行結集。詩集中擬古之作詞勝於意,典雅而不清新,堆砌而乏情韻。其詩多為寫景山水和思親懷友。《湘上》、《朱陵洞瀑》等追躡謝靈運,幽邃清雅。也有一些感時之作,如《天津南望水》、《獨行謠》等反映清王朝的內憂外患,或寓對當政權要譏諷。而傳誦一時的《圓明園詞》,僅就宮苑興廢發盛衰之嘆,勸戒奢興利,對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卻一筆帶過,雖藻采麗密,仍意落平庸。

  王闓運的文也很有名,亦重循古。他在《八代文粹序》中指出,“夫詞不追古,則意必循今,率意以言,違經益遠”,“要以截斷眾流,歸之淳正,使詞無鄙倍,學有本根”,表現出追求典雅的傾向。尤擅長駢體,《到廣州與婦書》、《秋醒詞序》等摹景抒情,華妙典麗。散體文則以記敘、議論見長,學綜經史,論貫古今,抑揚開闔,委婉曲折,受賈誼政疏的影響較為明顯。

  有《湘綺樓詩集》、《湘綺樓文集》,並有《春秋公羊傳箋》、《莊子註》等學術著作,合刊為《湘綺樓全書》。近人馬積高等輯其詩、文、詞、箋啟、聯語及詩論《湘綺樓說詩》、論學之作《王志》和史學著作《湘軍志》,編為《湘綺樓詩文集》,嶽麓書社199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