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秦官名。本為侍奉君主的近臣,地位和奴僕相近。古籍中稱商湯之輔佐伊尹曾為小臣。由於是君之近臣,有的小臣得到君主賞識,而被委以要職。據甲骨卜辭及金文,商王派小臣去管理祭祀、田獵、農作、車馬等事務,有的還奉命出使或隨王率師征伐。晚商有一些小臣受到商王賞賜而自鑄銅器,以銘功紀寵。這些小臣掌握瞭相當的權力,具有顯赫的地位。

甲骨卜辭中的小臣

  西周早中晚三期,小臣的身份地位也同時存在高與低兩種。有的小臣受到君主重用,出使外夷,甚至署理國事,君主對小臣的賞賜也很豐厚。銅器銘文中提到有些小臣和小子、夷仆等習射於學宮。但是,這些人和躋身於顯宦者有所不同。西周的大克鼎銘文說,周王把小臣賞賜給貴族克;《左傳》記載,晉獻公讓小臣檢測食品是否有毒;晉景公卒,以小臣殉葬。可見這些小臣地位非常低賤。

  從西周早期、中期到晚期,小臣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逐漸下降的趨勢。春秋戰國時,小臣職權日益削弱,處於津要地位的小臣在文獻中已不復見。《儀禮》中提到的小臣,主要參與君主燕饗、賓射之事,王出行時則持戈護衛。另有小臣正小臣師,統帥人數頗多的小臣。

  《周禮》、《儀禮》中有所謂內小臣,皆由奄人充任,主要在後宮管事,管理王之妃嬪,相當於後來的宦官內監,位甚卑賤。戰國時出現宦者名稱,內小臣之名漸為其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