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理學傢。生於愛知縣豐橋市。1955年獲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博士學位。現為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小柴昌俊和他的小組研製的中微子探測器稱為神岡中微子探測實驗裝置。它被放置在日本的礦井中,由一個裝滿水的大罐構成。當中微子穿過這個罐時,它們會與水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這個反應導致釋放電子,產生瞭微弱的閃光。包圍在罐四周的光電倍增管捕捉到這些閃光,記錄下來。調節探測器的靈敏度,可以證明中微子的出現。小柴昌俊的神岡探測測器不但可以記錄反應發生的時間,並且能識別出方向,首次證明中微子來自太陽。

  1987年2月神岡探測器接收到名為大麥哲倫1 987NA的超新星爆發所產生的中微子脈沖。如果超新星爆發變為中子星,它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大部分都會以中微子的形式放射出來。估計共有約1058個中微子從超新星1 987NA放射出來,小柴昌俊的研究小組觀察到通過探測器的約1016個中微子中的12個。

  1996年小柴昌俊研制的更大更靈敏的探測器——超級神岡實驗裝置投入使用,觀測到瞭全新的中微子振蕩現象,這意味著中微子具有非零質量。小柴昌俊的發現以及他對儀器的改進為中微子天文學奠定瞭基礎。小柴昌俊由於對天體物理特別是在宇宙中微子探測方面作出開創性貢獻,200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