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戰國時東西交通要隘,又稱崤阪塞,簡稱。《戰國策·秦策二》蘇子西說秦王曰:“自崤塞、溪穀,地形險易盡知之,彼若以齊約韓、魏反以謀秦,是非秦之利也。”《淮南子·墬形訓》列為天下九塞之一。其塞有南北二道:北道起自今河南三門峽市西陝縣老城,沿今日公路經交口、張茅、硤石、英壕,又東循澗河河谷至澠池,故此段史稱“澠隘”或“崤澠”,再向東達洛陽;南道自交口分分道,經雁嶺關、宮前,又東南循洛河支流永昌河及洛河河谷,經宜陽至洛陽。北道比較近捷,但經東崤、西崤和土崤三山,史稱“三崤”,都很險峻,特別是東、西二崤更是險厄。西晉戴延之《西征記》曰:“自東崤至西崤三十裡。東崤長坂數裡,峻阜絕澗,車不得方軌;西崤全是石坂,十二裡險絕不異東崤。”春秋時為晉國南部要塞。《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前627),晉人“敗秦師於崤”。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伐晉。《史記·秦本紀》 :秦“渡河焚船,大敗晉人,取王官(今山西聞喜縣南)及鄗(郊),以報崤之役。”西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吳、楚七國之亂,周亞夫搜吳伏兵“於殽、澠阸狹之間”。知秦漢時仍為東西要隘。東漢建安中,曹操西討巴、漢,惡南路(北道)之險,故更開北道。“自後行旅,率多從之。”此道是指二崤山以北別開的山道,又稱北山高道。大致從今硤石西離開舊北道,向東沿千崤水谷地南行,至千崤山下,復入舊道(《水經註·河水》)。經過開修以後的北道,交通比以前方便,長安與洛陽間用兵戰爭及行旅往返大多在此道。《晉書·河間王顒傳》:太安元年(302)河間王顒以李含為都督,發兵討齊王冏,自長安往洛陽,即走此北山高道。

  南道經宜陽至洛陽,較北道紆遠,然道路比較平坦。戰國時為秦國與韓、周間主要通途。韓國宜陽城為控扼此道、防禦秦兵進犯的軍事重鎮。秦武王三年(前308),使甘茂將兵伐宜陽,“斬首六萬,遂拔宜陽”,終於打通瞭南道,從此秦國就“車通三川(即黃、洛、伊三川,此指周都成周,在今洛陽)”(《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戰國時期秦國東趨中原,主要經由南道。

  南北二道,在隋唐時代有瞭進一步的發展,已成為全國重要的交通線。在唐代,沿路還設置瞭館驛,南道尤顯繁盛。唐末五代,北道又日趨重要。北宋時對北道進行整治,交通比以前更加便捷,於是宋金以後大多以北道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