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孔氣鳴樂器。流行於中國民間的吹管樂器。又名洞簫,以竹製作。其形制為:上端封口的竹節邊緣開吹孔,管身開有指孔6個,前5孔,後1孔,下方另有2對出音孔,底端為開管。相傳此種樂器原出於羌中,漢代稱“篴”(即笛),或稱長笛。最初為4個指孔。西漢京房加1孔,成為5孔;晉代的笛(即簫)已有6個指孔,與現代的簫相似。常用的簫多為G調,能吹G、D、C、F、bB等調,音域為為d1e3。指孔依七聲音階順序排列,每個指孔在超吹時都可得到第二泛音。有的指孔還能吹出第三、第四泛音,由於演奏難度高,故很少使用。簫的音量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適於獨奏或重奏。獨奏曲目有《鷓鴣飛》、《妝臺秋思》、《柳搖金》等,琴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明德化窯白釉瓷簫(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