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唯心主義先驗論”。它從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是由精神派生的這一前提出發,認為人的知識是先於客觀事物,先於感覺經驗而先天固有的東西,它一般主張在人所處的現實世界之外,有一個超越經驗、超越時空、永恆存在的理念世界,人們無法通過經驗獲得有關理念世界的知識,隻能通過某種先天的形式或手段獲得。它認為認識受某種“神的啟示”或“絕對觀念”,或認為認識隻是人們心靈的自由創造,是主觀臆想的產物。柏拉圖認為,人的認識是靈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R.笛卡兒認為人本身有“天賦觀念”;G.W.F.黑格爾認為,“絕對觀念”是認識的來源,人類的認識不過是“絕對觀念”外化為人類社會之後對“絕對觀念”的自我認識;朱熹認為“理在氣先”,“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宇宙之間一理而已”;I.康德是第一個公開稱自己的認識論為先驗的哲學傢,他認為在人的意識中,預先就已經存在許多認識形式,如因果性、必然性、時間和空間等;人們依靠這些先驗的認識形式,把感性材料整理成為對象,並給它建立起規律性的聯系,他認為先驗是指先天的,先於經驗的認識形式;孔子認為聖人是“生而知之”;孟子所講的“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王陽明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等等。他們都片面誇大瞭意識的能動作用,否認認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否認實踐是認識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