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內翻內收、下垂的一種先天性足部畸形。也稱拐棍足。占新生兒的1‰。男孩發病率為女孩的兩倍,單足畸形較雙足畸形略多。患病傢族中,發病率可達正常人的20~30倍。

  病因 正常情況下,胎兒在子宮內呈馬蹄內翻位,以後逐漸轉變為正常體位,任何因素抑制這個過程均可出現馬蹄內翻足。胎兒雙足背屈,足底抵於子宮壁,若雙足相壓,或一足位於對側腹股溝溝部,則一足或雙足處於馬蹄內翻位,久之呈畸形。有的還認為是胚胎期肢芽形成階段缺氧;或認為是胎兒位置異常所致。

  病理 足部畸形的程度不一,有的僅有輕度馬蹄內翻,有的足趾可接觸小腿內側。畸形有內翻、內收、馬蹄三種表現,一些病例內收較多而另一些則馬蹄畸形比較嚴重。病變主要表現:①骨性變化。距骨頭向內下偏斜,距小腿關節向前外移位。距骨下前關節面向內側傾斜,與之相對應的跟骨亦發生內旋、內翻,足舟骨亦隨之向內下移位。②軟組織變化。為繼發性。距小腿關節與距下關節囊及腓跟、腓距韌帶攣縮,內側的三角、跟舟和距舟韌帶縮短,甚至融合,分界不清。跟腱短縮。隨病程加長,脛骨後、拇屈、趾屈肌腱亦有縮短。跟距骨間韌帶、足的小肌、筋膜和韌帶均有攣縮。距小腿關節和小腿也多隨著足部向內旋轉,外踝可與內踝在同一冠狀面或外踝轉移至內踝的前方。軟組織改變,包括跟腱、足底腱膜、三角韌帶、跟舟韌帶、脛骨前肌、脛骨後肌、跗屈肌和內側關節囊等短縮。足前外側的肌腱、韌帶、關節囊延長。患側小腿的肌肉也有相當萎縮現象。

  臨床表現 一般出生後即能發現足前部較寬,足跟部較窄。足內緣常有一深陷的橫行皮膚皺襞連至足底,足跟後上方也有一深陷的橫行皮膚皺襞。足內側皮膚較緊張,跟腱及蹠腱膜攣縮,小腿後側肌肉萎縮,缺乏彈性。患足的屈曲及內翻動作容易完成,伸展及外翻動作受限。患兒開始學走時跨步困難。單側者出現跛行,雙側者全身向兩側搖擺(見圖)。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示意圖

  診斷 診斷容易。但病史不詳者,應與腦脊膜膨出的馬蹄內翻足、先天性關節攣縮癥、脊髓灰質炎後遺癥、腦炎型的足部畸形等作鑒別。X射線診斷在新生兒因僅見跟、距、骰骨鈣化陰影,骨體呈圓形輪廓,畫線測量有些困難。正常足部X射線正位片上跟距軸線交叉(跟距角)呈20°~40°,馬蹄內翻足跟距角極度減小;正常側位片上跟、距骨軸線交角呈30°~50°,馬蹄內翻足兩線平行。

  治療 出生後立即開始,先用手法糾正,以膠佈、塑料或金屬夾板固定。3月齡後應作石膏固定糾正畸形。1歲後手法治療失敗或治療好轉又復發者,必須手術治療。根據年齡、畸形類型及程度采用不同術式。常用方法有:①後路松解術。Z形延長跟腱,切開距下關節囊及內側三角韌帶淺層,糾正馬蹄畸形。②內側松解術。切斷楔舟、舟距、距跟關節囊及韌帶,切斷足底腱膜、跟骰韌帶,糾正內翻畸形。③外側足弓縮短術。切除外側跟骰關節並作融合。④脛骨前肌轉移術。消除強大內翻拉力。對年齡超過12歲的患兒,如各種治療失敗,可作距舟、跟骰和跟距三關節融合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