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夏陵位於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的賀蘭山東麓。共11座陵,包括李繼遷裕陵、李德明嘉陵、李元昊泰陵、李諒祚安陵、李秉常獻陵、李乾順顯陵、李仁孝壽陵、李純祐莊陵、李安全康陵,以及李遵頊和李德旺的2個無號陵。年代約自11世紀中葉至13世紀初。其中裕陵和嘉陵是李元昊稱帝後追尊的陵號。1972~2001年在此進行發掘。西夏陵的營建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又具有自身特點,是研究西夏物質文化、社會歷史及與中原文化關係的重要實物資料。1988年國務院公佈西夏陵為全國重點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區今已成為著名旅遊勝地。

  陵區佈局 陵區東西寬約4千米,南北長約10千米。分佈有9座帝陵、250餘座陪葬墓、1處建築遺址和若幹處窯址。陵墓按陵區地形從南向北分作4區:1~6號陵依次分屬前3區,每區2陵;7~9號陵屬4區。這與《宋史·夏國傳》記載基本相符。據碑亭出土的漢文和篆體西夏文碑額“壽陵志文”的題字,可知7號陵(原編2號)為西夏第五帝李仁孝的壽陵。

  陵園規制 1~6號陵地面遺跡保存較好,平面佈局清楚。陵園均坐北朝南,呈縱長方形,四角置角臺,神道兩側從南向北依次有雙闕臺、雙碑亭或三碑亭(有的陵東側為兩亭)。亭北為月城、內城,二城相連平面呈倒凸字形。月城內神道兩側置石象生。內城方形或長方形,每面正中辟門,四角置角樓,南門內偏西為獻殿。地宮在內城西北隅,地面為八角密簷式塔狀陵臺,臺前有魚脊狀的墓道封土。有的陵內城正中還有方形夯土臺基,用途不明。各陵園規模和平面佈局略有差異。有的為單重城,如 3號、4號陵。其中3號陵內城東西寬163米、南北長181米。有的為雙重城。如1號、2號陵有外城(圖1),為封閉式,均東西寬225米、南北長342米;5號、6號陵外城為開口式,無南墻,角臺相距也較遠。

  地宮 6號陵是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帝陵,為多室土洞墓,地宮由墓道、甬道、主室和東西側室組成。主室呈扁長方形,南北寬5.6米、東西長6.8~7.8米,距地表24.86米。甬道壁上繪佩劍武士等題材的壁畫。墓室早年遭破壞,隨葬品僅存殘缺的金銀飾件、銅甲片、石刻頭像和鐵器、陶瓷碎片等。

  陪葬墓 各陵陪葬墓成組排列,其中1區32座,2區48座,3區97座,4區16座,大多破壞嚴重。陪葬墓規模小,形制簡單,一般無帝陵中的角臺、闕臺、獻殿,墓園僅有南門。有的墓僅有土塚,多數墓有大小不等的墓園,有的在同一墓園中有2座墓或3座墓。已發掘的墓皆為方形穹窿頂土洞墓。隨葬品中有茂花閃色錦、石馬、鎏金銅牛(圖2)等,為西夏文物精品。

圖1 1號、2號陵俯視圖

圖2 鎏金銅牛

  建築遺址 坐北朝南,略呈長方形,南北長290米、東西寬170米。由圍墻、門廳、殿堂、廂房、夾屋、行廊等組成三進院落,可能是西夏祖廟遺址。出土遺物有磚、瓦、戧脊獸等建築材料和青釉浮鵝戲水盤、白瓷三魚紋大盆、泥塑佛像殘塊等。

  

推薦書目

 許成, 杜玉冰. 西夏陵. 北京: 東方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