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晚清思想傢、經史學者、詩人。原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晚年信佛教,法名承貫。湖南邵陽縣金潭(今屬隆回縣)人。嘉慶十八年(1813)拔貢。次年隨父入京。在京三年,治漢學、宋學及《公羊傳》,並與龔自珍切磋古文辭。此後,由習理學而改從今文經學。論學以“通經致用”為宗旨,對於充斥朝野的考據學風和理學的性理空談,皆加貶斥。指出漢學“錮天下聰明智慧,使盡出於無用之一途”;宋學同樣樣“無一事可效諸民物”。他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和歷史變易進化觀點,反對拘泥古制,提出瞭“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

  道光二年(1822),魏源中順天鄉試舉人第二名。曾先後任江蘇佈政使、巡撫幕僚,主持《皇朝經世文編》纂輯事宜,對海運、水利諸政多所建言,力主以海運代河運,重申“唯海運可再造東南之民力,唯海運可培國傢之元氣”。道光八年,入京任內閣中書,與同官龔自珍以講求匡時救弊之學而齊名,有“龔魏”之稱。後居父喪僑寓揚州,深得兩江總督陶澍倚重,力贊陶澍以票鹽法整頓淮北鹽務。後法行淮南,使兩淮鹽課成數十萬增長,年收銀500萬兩。促成兩淮鹽法改革,是魏源對當時鹽政的重要貢獻。

  鴉片戰爭爆發,魏源一度應欽差大臣裕謙聘,入浙江參贊軍務。他深以鴉片戰爭敗北為國恥,撰《聖武記》14卷,試圖用清初以來的武功之盛激勵民氣,重振國威,抵禦“英夷”,並提出瞭一些強國的具體建議。又遵友人林則徐囑,據林所主持譯編的《四洲志》,參以歷代史志及西人記錄,輯為《海國圖志》50卷,後續增至100卷。《海國圖志》率先介紹西方各國歷史地理狀況,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師夷長技以制夷”,表明魏源是中國近代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道光二十五年,魏源終於得中進士。之後,曾任知縣等職,官至高郵州知州。咸豐三年(1853)正月,應調協助安徽巡撫周天爵鎮壓皖北捻軍。後因年逾六十,無心仕宦,遂斷然辭官歸隱,一直僑居興化,手訂生平著述,潛心研究佛學。七年三月,在杭州僧舍病故。

  魏源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詩歌,今存900餘首。他的詩歌伴隨他革弊圖強的奮鬥歷程,深刻反映瞭嘉慶、道光年間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現實,表現瞭他的革新思想和愛國主義激情。

  魏源學識淵博,才氣橫溢,一生著述甚富。除前述《皇朝經世文編》、《聖武記》、《海國圖志》外,經學著作主要有《詩古微》《書古微》、《兩漢今古文傢法考》等;史學著作主要有《元史新編》、《明代兵食二政錄》、《道光洋艘征撫記》等;先秦子學著作主要有《孔子年表》、《孟子年表》、《老子本義》、《墨子註》、《孫子註》、《吳子註》等;文學著作主要有《古微堂詩文集》等;佛學著作則輯有《凈土四經》。1976年,中華書局集魏源詩文雜著合為《魏源集》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