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漢末權臣,政治傢、軍事傢和文學傢。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父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雖官至太尉,仍為士族所鄙。20歲以孝廉為郎,後以騎都尉,參與鎮壓潁川黃巾起義軍,任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典軍校尉。中平六年(189)因董卓專權,逃離洛陽,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散傢財,聚兵5 000人,與袁紹為首的關東州郡軍一起討伐董卓。當時諸軍畏卓,唯操出戰,董卓西逃,袁紹表操為東郡太守。初平三年(192)青州州黃巾起義軍攻入兗州,殺刺史,州吏擁曹操領兗州牧,率兵打敗黃巾軍30餘萬,收其精銳為部下,號“青州兵”。在隨後幾年的兼並戰爭中,表現出傑出才能:敗袁術,破陶謙,平張邈,滅呂佈,逐漸壯大成一支與袁紹相對抗的力量。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十萬大軍,陸續攻占原屬袁紹的冀、青、幽、並四州。十二年,又消滅曾收留袁紹二子、以遼西柳城(今遼寧朝陽西南)為根據地的少數族烏桓勢力,基本統一北方。

  曹操根據毛玠、荀彧謀劃,於建安元年將處於困境的漢獻帝從洛陽迎到自己勢力范圍內的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並遷都於許。從此,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政治上主動,號召力增強。他采納棗祗建議,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後推廣到許多州郡,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從物質供應上保證瞭戰爭的勝利。他精通《孫子兵法》,是為此書作註的第一人。著有兵書十萬餘言。善於運用古代軍事學說和戰略戰術,“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

  他多次下令求賢,要求“唯才是舉”。與東漢重視德行、門第不同,隻要才幹傑出,有治國用兵之術,即使出身微賤,名聲卑污,他都考慮予以重用。同時,豪強大族率眾投奔者,也極力籠絡,崇以官職。他不完全否定德行、門第標準,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但部下對他如不竭誠效忠,一經發覺,立即清除。“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願為用”,手下人才濟濟。

  曹操“攬申、商之法術”,受先秦法傢思想影響很大,強調“撥亂之政,以刑為先”。在此思想指導下,他殘酷鎮壓人民反抗。同時對豪強大族的不法行為也往往給予嚴厲打擊。

  建安十三年進位丞相,率軍南征。荊州劉表適病卒,子琮歸降。操進軍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與孫權、劉備聯軍會戰於赤壁,大敗而歸(見赤壁之戰)。從此轉向鞏固北方的統治,鎮壓朝廷中異己力量,繼續消滅北方殘餘割據力量。建安十六年討平關隴地區馬超、韓遂;四年以後又征降漢中的張魯,為代漢作瞭充分準備。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國,都於鄴。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以下百官。三年後進爵魏王,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子曹丕代漢,追尊魏武帝。

  曹操詩歌造詣極高,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樂府詩體。所作《薤露行》《蒿裡行》《步出夏門行》等,皆悲涼雄渾,氣勢磅礴。“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句傳誦千古。在他獎掖、提攜下,周圍聚集瞭一批優秀文人,形成瞭著名的建安文學。其詩歌藝術風格樸實無華、不尚藻飾。他開創瞭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

  曹操的文多是應用性文字,大致可分表、令、書三大類。代表作有《請追增郭嘉封邑表》、《讓縣自明本志令》等,文字質樸渾重,平易自如,在當時獨樹一幟。曹操著述有《魏武帝集》30卷目錄1卷、《兵書》13卷等十餘種,多已亡佚,今存唯《孫子註》。明代張溥輯散見詩、文等145篇為《魏武帝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傢集》中。丁福保《漢魏六朝名傢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於張溥輯本。1959年,中華書局據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補充,增入《孫子註》,又附入《魏志·武帝紀》、《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為《曹操集》

  對曹操的評價歷史上自來是毀譽參半。20世紀50~60年代,史學界圍繞曹操功過及應否為他翻案的問題展開討論,集中在:曹操鎮壓黃巾起義的功過;統一北方的評價;他代表的是哪一社會階層的利益。有人認為,曹操的形象受到後人歪曲,而其歷史功績遠大於過失。近年來,史學界傾向於認為曹操是一個在歷史上作出過多方面貢獻的傑出人物。

  

推薦書目

 三聯書店編輯部. 曹操論集. 北京: 三聯書店,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