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傢。生於河北定縣(今定州市),卒於北京。192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7年獲瑞士蘇黎世大學理學博士學位。曾任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技正、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和新疆地質調查所所長兼新疆貴金屬礦務局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指導瞭新疆煤田開發工作,解決瞭急缺燃料問題。1949年後歷任西北地質局總工程師,地質部地質研究所巖礦室主任,地質部新疆鉻鐵礦會戰指揮部總工程師,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礦物巖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國際地科聯火成巖委員會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對巖石礦床理論進行瞭長期的探索,參與和指導中國許多煤礦、鐵礦、鉛鋅礦、鉬礦的研究,特別是基性、超基性巖的研究和鉻鐵礦的普查勘探,為中國鉻鐵礦床和找礦的科學評價作出重要貢獻。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50年代末組建瞭地質部門第一個絕對年齡實驗室。在巖石化學方面,得出瞭角閃石晶體結構水高於900℃才能分解釋放的結論,解決瞭長期困擾巖石化學傢的角閃石化學分析總量不足的疑難問題。1928年首次發現中國中生代火山巖從基性到酸性的完整噴發序列。1950年在新疆於闐(今於田)南部昆侖山上海拔4 000米高處發現瞭中國的現代活火山。60年代與他人合作提出的基性-超基性巖巖石化學計算和圖解新方法,解決瞭基性-超基性巖中巖石化學分類與實際礦物分類的矛盾。70年代提出層狀基性超基性侵入體的巖漿液態重力分異模式,合理解釋瞭鉻鐵礦礦床的成礦特征。

  主要論著有《宣化一帶古火山之研究》(1928)、《新疆礦產資源》(1945)、《對鉻鐵礦生成若幹問題探討》(1962)、《基性巖與超基性巖巖石化學計算方法》(合著,1975)、《關於鉻鐵礦的成因——含鉻鐵礦基性超基性巖巖體類型及鉻鐵礦成礦規律》(合著,1978)、《中國鉻鐵礦床及成因》(合著,198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