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學傢、語言文字學傢、文學傢。字伯隅,又字靜安,號觀堂,又號永觀。浙江海寧人。戊戌時,到上海《時務報》館充校對,併入日本人執教的東文學社學習外文及近代科學。1901年秋,得羅振玉資助赴日留學。不久,以病歸,相繼在南通師範學堂及江蘇師範學堂任教,並編譯《農學報》與《教育世界》雜誌。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次年任學部總務司行走。這期間,他對哲學、文學學有濃摯的興趣,潛心詞曲,作有《人間詞話》。辛亥革命爆發後,隨羅振玉逃亡日本,專事甲骨文及漢簡的研究,與日本學者多有往還。1916年回到上海,繼續致力於甲骨文及古器物的研究。所著《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殷周制度論》影響甚大。所倡二重證據法,即以地下實物資料與歷史文獻資料互相印證的方法,對近代史學的進步頗有影響。1923年,被廢帝溥儀召,充“南書房行走”。1925年被聘為清華研究院導師。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考訂。1927年在頤和園投昆明湖而死。一生著述甚豐,其主要著作結集為《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

浙江海寧王國維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