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後期晉國大夫,軍事改革傢。即魏獻子。晉卿魏絳之子。父死,繼為魏氏之主。晉平公時已居卿位。周景王四年(前541),隨中行穆子荀吳率軍攻狄,與無終及群狄徒兵遭遇於太原(今太原西南)。因見戰場地形險隘,晉軍兵車無法展開,不能發揮戰車衝擊的優勢,而狄人徒兵易於機動,對晉軍極為不利,建議“毀車為行”,將戰車甲士與徒卒合編成徒兵作戰。荀吳納其議,卻遭到具有貴族身份的戰車甲士反對。荀吳親信甲士帶頭違抗軍令,不肯棄車就卒,魏舒將其斬首示眾眾,使甲士們畏服,改編得以順利進行。隨即將每五乘戰車甲士15人改成三個伍的著甲徒兵,與原有隨車輕裝徒兵混編。再將新編徒兵組成5個兵力各不相同而又互相掩護的大方陣:在前為“兩”,在後為“伍”,在右為“專”,在左為“參”,最前設“偏”以誘敵。這種稱為“五陣”的方陣,有利於在狹窄地形上的進退和隊形變換,具有更為靈活機動的特點。狄兵譏笑晉軍失常而未列陣,晉軍乘機發起攻擊,大敗狄兵。“毀車為行”的創舉,成為中國古代由車戰向步戰轉變的重要標志。周敬王六年(前514),魏舒升任中軍元帥,執國政。時值晉國大夫權力爭奪加劇,祁氏、羊舌氏被滅,乃將其采邑領地分設為縣,由國傢直接委派官吏管理,促進瞭晉國社會制度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