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末流傳於宮廷中的一些古代歌曲或擬古歌曲的譜集。魏浩選輯。今存者約50首,其內容有《詩經》、《漢樂府》及唐宋詩詞等。樂曲目錄包括:《江陵樂》、《壽陽樂》、《楊白花》、《甘露殿》、《蝶戀花》、《估客樂》、《敦煌樂》、《沐浴子》、《盛壽》、《喜遷鶯》、《關山月》、《桃葉歌》、《關雎》、《清平調》、《醉起言志》、《行經華陰》、《小重山》、《昭夏樂》、《江南弄》、《玉蝴蝶》、《遊子吟》、《太玄觀》、《陽關曲》、《杏花天》等。

  崇禎末年(約1644),宮廷樂官魏雙侯(字之琰)避難東渡至日本,在長崎定居。其四世孫魏浩(字子明)將其祖傳中國古代歌曲在日本京師教授學生,當時稱為“明樂”。為瞭便於傳授,從200餘曲中選輯比較有代表性的和比較流行的曲目,刊印成書,取名《魏氏樂譜》。

  樂譜記譜法采用工尺譜譜式,基本譜字為:上尺工凡合五乙,以上字為調首,相當於簡譜的do re mi fa sol la si。樂譜的記寫分為三部分:歌詞、日文註音、工尺譜譜字。歌詞右面標記日文註音,歌詞與註音在一個方格內,譜字在註音右側,另占一格,三者均豎行書寫,屬一炷香式。《魏氏樂譜》沒有節奏記號,節奏長短根據譜字間的距離與方格中字音的多少來判斷,這也是與中國工尺譜記譜法最大的不同之處。樂譜註明的伴奏樂器,管樂器為笙、笛、橫簫、篳篥;弦樂器為小瑟、琵琶、月琴;擊樂器有大鼓、小鼓、檀板、雲鑼等,均是魏氏東渡時帶去的中國樂器。

  《魏氏樂譜》各曲多註有燕樂宮調名稱:道宮、小石調、正平調、越調、雙角調、黃鐘羽、雙調、仙呂調,共8種。日本學者稱之為“明樂八調”。據研究,八調分別歸屬四均:仲呂均三調(道宮、小石調、正平調),無射均二調(越調、黃鐘羽),夾鐘宮一調(雙調),夷則宮一調(仙呂調)。對雙角調的歸屬有些異議,林謙三認為屬於夾鐘均,楊蔭瀏認為屬於無射宮。50首樂曲中,30首屬於仲呂宮,10餘曲屬於無射宮,數曲屬於夾鐘宮,隻有一曲屬於夷則宮。用這些名稱來對照樂曲的實際情況,大多符合南宋蔡元定的燕樂二十八調理論。但由於明樂八調的樂譜並不全是南宋傳下來的,而歷代的燕樂宮調理論又並不完全相同,所以這些調名和樂譜中表現的宮調實際情況並不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