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言學傢。筆名天行、文裏(貍)、山鬼。江蘇海安縣人。1919年秋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1年入北大中國文學系,從錢玄同等名傢學文字、音韻、訓詁。1925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29~1938年,歷任助教、副教授和教授。曾兼任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編輯部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西南女子師範學院教授兼國語科主任及教務主任。抗戰勝利後,曾應聘赴臺北任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1949年任北京大學教授,兼任過中文系主任及副校長。1955年被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語文》雜志常務編委、文化部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委員、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曾當選為三屆、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魏建功早年註重民間歌謠和方言的研究,曾發表《搜集歌謠應全註音並標語調之提議》(1923)、《拗語的地方性》(1924)、《吳歌聲韻類》(1925),並與劉復、白滌洲合作完成瞭《黟縣方言調查錄》(1935)。

  魏建功在語言文字方面的研究,密切結合實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研究瞭北京音系的形成和漢字改造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參與制定漢字簡化方案和推廣漢語拼音方案。為瞭普及文化教育,他領導編纂瞭第一版的《新華字典》。代表作是《古音系研究》(1935),全書30萬字,對古音系的分期、內容,以及研究古音系的材料、方法和條件,都有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