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說傢、劇作傢。生於威斯康辛州麥迪森,卒於康涅狄格州哈姆登。父親曾任駐華領事,他本人在中國長大。1931~1936年在芝加哥大學執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空軍中任情報官員。

  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神秘教義》(19926)諷刺瞭墮落的意大利貴族緬懷往昔偉大的歐洲。第二部以18世紀秘魯為背景的小說《聖路易·萊之橋》(1927)是一部探討命運和機遇的哲理小說,獲1928年普利策獎。1930年出版的小說《安德羅斯的女人》以公元前的希臘為背景探討新生之前的墮落。1934年的《天堂是我的目的地》諷刺瞭美國的推銷業和福音傳道。1948年的《三月十五日》是描述凱撒的故事。此後經過20年之久,他才出版瞭一部關於伊利諾伊州南部一個不稱職的煤礦經理被謀殺事件的結構龐大的小說《第八天》(1967)。1973年出版瞭最後一部小說《希奧比留斯·諾斯》,描繪美國小城鎮20年代的風俗面貌。

  魏爾德寫過不少劇本,並因此兩次獲得普利策獎(1938,1943)。劇作中較著名的有《小城風光》(1938)和《九死一生》(1942)。《小城風光》是一部實驗劇,寫20世紀初新罕佈什爾州格羅韋爾小鎮的生活瑣事。《九死一生》是一出諷刺道德劇,材料大多出自小說傢J.喬伊斯的小說《芬尼根們的覺醒》。魏爾德喜用東方和古典戲劇的傳統手法以及歐洲神秘劇的技巧,給美國戲劇增添瞭一種新穎的創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