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秦腔演員。工花旦。字婉卿,行三,人稱魏三。四川金堂人。卒於北京。自幼傢貧,入秦腔班學藝。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入都,在雙慶部以《滾樓》一劇轟動京城。據吳太初《燕蘭小譜》記:“一時歌樓觀者如堵,而六大班幾無人過問,或至散去。”雙慶部由此壓倒京腔各班。當時薈萃於北京的秦、楚、滇、黔、晉、粵、燕、趙各地演員,紛紛向魏和他的學生陳銀官(渼碧)觀摩學習。一時以魏長生為代表的蜀伶所演的秦腔,風靡京華。17785年,清政府以正風俗、禁誨淫為名,明令禁止秦腔戲班在京城演唱,魏一度被迫入昆弋班演出,後離京到揚州,加入江鶴亭掌管的春臺班。由於他演戲不專用舊本,別開生面,在揚州又紅極一時,當地花部和昆班演員群起仿效。1801年重返北京,神韻雖稍減當年,仍聲價十倍。翌年夏,演畢《背娃入府》後歿於後臺。

  魏長生所演花旦戲,內容生動,做功細膩,唱詞通俗易懂,腔調清新動聽,並以胡琴、月琴伴奏,繁音促節,聲情並茂;又勇於創新,為美化旦腳化妝,改包頭為梳水頭、貼片子,並發展瞭踩蹺技藝。由於魏長生的精湛表演,使秦腔稱雄於京都劇壇,他自己也成為四大徽班進京以前北京舞臺上的佼佼者。魏長生能戲甚多,善演喜劇,也能演悲劇,《鐵蓮花》、《背娃入府》、《香聯串》、《縫褡禣》、《銷金帳》、《賣胭脂》、《鐵弓緣》、《烤火》、《闖山》、《別妻》等皆其所長。晚年,演技有所深化。他一生苦心從藝,自律甚嚴,常濟鄉人之難。在表演藝術上,對後代梆子花旦頗具影響。學生有劉朗玉、陳銀官、蔣四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