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上是中國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石刻書跡的統稱;狹義上則專指北魏和東、西魏時期的楷書石刻。

《元勰墓誌》(北魏)

  清代嘉慶、道光之際,北朝碑刻墓誌出土漸多,阮元撰<《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大意謂三國西晉以後,南北政權對峙,書法風格亦由此分為南、北兩派:南派為東晉、南朝,書風疏放妍妙,以行草書見長,書跡多為尺牘墨跡,碑刻絕少;北派為十六國、北朝及隋,書風魄力雄強,氣象渾穆,體態多變,長於隸、楷,書跡皆為碑刻,墨跡無存。且謂南派書跡自宋代刻帖盛行以後,輾轉翻摹,真實面目已不可究詰,而北派碑刻皆新出土,正宜重視,故號召學習北朝碑刻墓志書法,振興北派書風以矯時弊。隨後包世臣響應阮元,大力倡導北朝碑志書風,並提出“北碑”概念泛指北朝石刻。

  清末,康有為在阮、包二人主張的基礎上寫成《廣藝舟雙楫》一書,進一步弘揚北朝碑刻墓志書風,宣稱“北碑莫盛於魏,莫備於魏”,並多次用“魏碑”一詞指稱北魏、東魏、西魏石刻書跡,魏碑概念很快為世人廣泛接受。內容包括碑版、墓志、造像題記、摩崖、經幢等所有石刻書跡,風格以點畫方折挺健,體勢欹斜緊密的北魏楷書為主,間有體勢疏闊而有隸書遺意者,人們習慣上將這種風格的楷書稱為“魏碑體”。隨著魏晉南北朝石刻書跡的大量出土和廣泛傳播,人們對於西晉隸書開始向楷書演變,至隋唐之際楷書達到成熟這一發展過程的認識逐漸清晰,遂有人將與魏碑體有承接關聯的東晉十六國石刻書跡以及與魏碑體風格相近的南北朝石刻書跡也歸入魏碑體范疇,魏碑一詞遂常被用作東晉十六國至隋朝統一以前所有楷書石刻的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