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劇作傢、演員。滿族,出身八旗。生於北京,卒於上海。本名德克金,字潤田,又名,字舜人,號仰天,別署竹天農人。同治十三年(1874)入八旗官學,光緒五年(1879)中舉,捐任河南太康知縣,因觸怒豪紳,被參革職。也有人說汪笑儂先世系蒙古族,本姓汪嘉。又有人說他出身低微,是某王府包衣(滿語,即奴僕)。還有人說他由貢生捐任安徽青陽知縣,因清狂、放蕩被參革職職。諸說不一,有待考證。汪笑儂在北京時,曾入翠鳳庵票房學唱京戲,又得孫菊仙指點,技藝日進。光緒中葉在上海用王清波名掛牌,成為職業京劇演員。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爭以後,變法維新思想日益高漲,汪笑儂以戲曲進行通俗教育為宗旨,編新劇,創新聲,贊助創辦《二十世紀大舞臺》雜志,鼓吹戲曲改良。宣統二年(1910),由上海轉濟南演出,被聘為戲劇改良所所長。1911年辛亥革命後,任天津正樂育化會副會長及戲劇改良社社長。後以貧困病逝。

  汪笑儂一生坎坷,目睹清政府喪權辱國與袁世凱政府賣國的黑暗現實,滿腔激憤盡寄於舞臺歌詠。創作、改編的戲曲劇本大多取材歷史故事,借古喻今,隱刺時政。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六君子就義,譚嗣同被害。汪笑儂痛呼:“他自仰天而笑,我卻長歌當哭!”遂編演《黨人碑》。劇中謝瓊仙痛斥蔡京、高俅、童貫等權臣把持朝政,倒行逆施,矛頭實際指向戊戌政變中的頑固派。《哭祖廟》、《受禪臺》、《排王贊》、《煤山恨》,以及《罵閻羅》、《罵安祿山》、《罵王朗》諸作,通過劉諶、漢獻帝、崇禎帝的亡國之痛,以及郭胡迪、雷海青、諸葛亮的斥奸罵讒,尖銳抨擊瞭清末民初的腐敗政治。《哭祖廟》劉諶哭祭昭烈帝劉備,80多句〔反二黃〕一氣呵成,借劉諶的悲憤抒發作者情懷,動人心魄。《罵閻羅》寫南宋書生郭胡迪,聞得嶽飛父子被秦檜殺害,憤懣難平,乃痛罵閻羅,指斥天地可欺、善惡無報,表現瞭難以抑制的憤世嫉俗之情。這些戲表現瞭汪笑儂對國事日非、眾生不醒的感慨。他第一次赴上海時,編演《瓜種蘭因》、《法律精神》等時事新戲,又參加《宦海潮》、《張文祥刺馬》等戲的演出,是其戲曲改良主張在表演藝術上的實踐。

  汪笑儂學識淵博,擅長詩詞,對戲曲劇本的文學性十分重視,要求情節合理、情文並茂,而又流暢上口。《馬嵬驛》一劇,吸收傳奇文學的詩意,以皮黃唱《聞鈴》,別開生面。他的唱腔取汪桂芬、譚鑫培、孫菊仙三派之長,又融會徽、漢二調,咬字真切,註意韻味,自成一派,不僅在藝術形式上有所創新,還飽含著時代賦予他的深沉感受。1957年為紀念他誕生一百周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瞭《汪笑儂戲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