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微體古生物學傢,海洋地質學傢。江蘇蘇州人。1960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地質系,1981~1982年獲洪堡獎學金,在德國基爾大學從事研究。先後在華東師範大學和同濟大學任教,歷任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主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1990年當選為倫敦地質學會名譽會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國際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任等職。

  汪品先長期從事海洋微體古生物與古海洋學研究,是中國微體化石埋藏學研究的開拓者。70年代,以微體化石為載體系統地進行古環境研究,完成瞭中國第一口海上油井的微體古生物分析,揭示瞭中國各海區新生代鈣質微體化石的分佈格局及其控制因素,提出瞭識別海相、咸水湖與淡水相的標志;引進多種定量古生態研究方法,推動中國微體古生物研究朝定量古生態方向發展。80年代中期起,致力於中國古海洋學研究,作出開拓性貢獻。首次發現瞭南海等西太平洋邊緣海在冰期與間冰期旋回中環境與沉積變化的古海洋學放大效應。1988年,以他為主籌備、發起瞭首屆“亞洲海洋地質國際會議”,先後主持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平洋古地理圖”工作組、國際海洋科學委員會“亞洲季風演變的海洋記錄”工作組,推動中國古海洋學的發展,受到國際上的重視。他提出的在南海追溯東亞古季風史的項目建議書,在1997年大洋鉆探國際競爭中獲全球第一,被采納為大洋鉆探計劃(ODP)第184航次,於1999年成功實施,並任首席科學傢。這是在中國海區首次進行深海科學鉆探,也是首次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鉆探航次。該航次建立瞭西太平洋海區最佳深海地層剖面,發現瞭碳循環長周期,是對古南海研究的重大貢獻。

  汪品先領導和執行瞭多項國傢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教育部重大科技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專著及論文集十餘種,其中1985年的“中國海洋微體古生物學”論文集、2000年主編的《大洋鉆探計劃初始報告》第184卷等在國內外受到高度評價。曾獲國傢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85)、國傢自然科學獎四等獎(1987)、二等獎(2000),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8)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