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專傢。生於浙江嘉興,卒於北京。1917年畢業於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21~1923年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1924年回國。1949年前曾任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中央大學、浙江大學教授,導淮委員會設計主任工程師,整理運河討論會總工程師,錢塘江海塘工程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1949年後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副部長、治淮委員會委員兼工程部長、淮河水利工程總局副局長、佛子嶺水庫工程總指揮、北京勘測設計院總工程師、黃河三門峽水庫工程局總工程程師、北京水利水電學院院長、水利部顧問。是1931年創辦的中國水利工程學會創議人之一,並任過董事會董事、副會長;曾任中國水利學會理事,第六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汪胡楨在從事水利工作期間,除在高校擔任教授外,長期主持治淮技術工作。1949年前曾主持和參與制定《導淮工程計劃》、《整理南北大運河工程計劃》,查勘京杭運河,設計瞭邵伯、淮陰、宿遷三個中國最早的現代船閘。後又領導錢塘江海塘的修復工程。自1949年起,他先後負責建設瞭佛子嶺水庫和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施工期間采用國外先進技術,在中國首建鋼筋混凝土連拱壩

  著有《水工隧洞的設計理論和計算》、《地下洞室的結構計算》等專著。主編瞭《中國工程師手冊》及《現代工程數學手冊》,是水利工程學會會刊《水利》月刊的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