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理學傢。生於江蘇灌雲,卒於北京。1923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1933年赴比利時,次年到法國,入巴黎大學高等物理和工業化學學院,在P.朗之萬的指導下,完成瞭大氣電學和超聲方面的一系列研究工作。1940年獲法國國傢博士學位。他所創立的關於大小離子平衡態研究的新理論,被國際學術界稱為“朗之萬–汪德昭–佈裡加理論”。1938~1956年先後任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專任研究員,研究指導主任。1945年法國科學院因他在大氣電學方面的的貢獻,授予虞格大獎。1947~1948年應F.約裡奧–居裡的聘請,任法國原子能委員會顧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法國科學研究中心國防研究機構中唯一的外籍科學傢,同朗之萬一起進行聲吶的研究工作。1956年回國,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器材局局長、原子能研究所質譜分析研究室主任、無線電電子學研究所副所長和聲學研究所所長等職。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汪德昭自1958年起,致力於水聲學的研究。從建立隊伍到開展研究,做瞭一系列的奠基性工作,開創瞭中國水聲學研究的新局面。長年以來,他率領他的學生完成瞭淺海水聲傳播、散射、起伏、吸收、混響、噪聲、表面聲道和內波等一系列研究課題,培養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技術人才。1960年,他根據中國南海海區的水聲參數,計算出聲吶的作用距離,為實踐提供瞭重要的準確計算。他指引他的學生轉向深海水聲研究,在水下聲道和反轉點會聚區研究方面,取得很大進展。他和他的學生合著的《水聲學》一書,總結瞭水聲研究20年來的部分研究成果。1981年西歐法語區聲學傢協會授予他榮譽獎章,1983年巴黎市長授予他巴黎市榮譽獎章。